学术之风暖初冬,前沿思想聚椰城。2025年11月15日,我校第43期“东坡科技讲坛”在筱海国际教育大楼立言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坛特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孙倍成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史冬泉教授、厦门大学医学院许韧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海南医科大学副校长邹卫国主持活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付明海、海南省医学科学院青年PI郭乔月及200余名师生齐聚现场,共赴这场前沿医学学术盛宴。
孙倍成教授以“基因编辑猪到人异种肝移植”为主题,开篇即聚焦全球器官供体短缺的严峻挑战,系统梳理了异种移植从亚临床研究、临床前探索到临床应用转化的全链条发展脉络,深入阐释了基因编辑猪技术在成熟度、安全性、伦理兼容性及成本控制方面的独特优势。他重点分享了团队的突破性实践成果:通过基因编辑猪肝脏移植实验,成功实现猪肝正常胆汁分泌,蛋白与凝血因子水平均达预期标准;针对术后血栓并发症,团队已建立标准化处置方案;更关键的是,实验证实移植过程中无猪源病毒传播风险,且未发生超急性和急性排斥反应。该技术有望为患者自身肝脏再生或等待人类供肝移植提供关键桥接支持,为器官移植领域开辟了全新路径。
史冬泉教授结合自身医学科研经历,为年轻临床医生分享科研实践指南。他强调,临床医生从事科研需树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价值观,立足临床实践中的困惑与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发掘研究课题,以科研思维修正对“临床疗效”的认知偏差;同时需怀揣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此外,他分享了多项科研实践技巧:善用碎片化时间深耕专业领域、强化学术分享与跨学科合作、培育科室学术文化、精准选择导师、从文献中挖掘通讯作者资源并主动建立联系、系统积累临床数据等。以软骨修复研究为例,史教授完整呈现了从发现临床问题、设计实验验证到成果发表与转化推广的全流程,为青年医者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许韧教授聚焦“骨骼干细胞神经生态位的阴阳调控”展开深度报告,针对健康骨骼建设与成骨化药物研发的行业瓶颈,团队运用多组学测序、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取得系列突破性发现。研究不仅证实了该神经生态位的存在,还明确交感神经(SLIT2-FSTL1轴)的抑制作用与感觉神经(P75NTR-SPP1 轴)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揭示了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相关骨丢失、骨折修复中的调控机制。目前,团队相关专利与高水平研究成果,已为骨再生修复、骨质疏松等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靶点与技术支撑。
在互动环节,参会师生围绕“猪肝移植促进人肝再生的机制”“异种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优化方案”“移植用基因编辑猪种的筛选标准”“临床科研课题的挖掘策略”“阿尔茨海默病与骨质疏松的关联机制”等核心议题,与三位主讲专家展开深度研讨。现场交流氛围浓厚,思想碰撞频繁,充分彰显了“东坡科技讲坛”在推动学术交流、培育创新人才方面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