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动态

我校成功举办第33期“东坡科技讲坛”——组学技术引领个体化防控新时代


发布日期:2025-09-03    浏览次数:

8月25日,我校第33期“东坡科技讲坛”在立言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坛聚焦“基因组学及蛋白组与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预防心脏病学与流行病学权威学者顾东风主讲,副校长张本主持本次活动。

主讲专家顾东风教授

顾东风院士系统梳理了从基础机制探索到临床转化落地的完整研究脉络体系,层层深入、逻辑清晰。他在报告中重点分享了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China-PAR)项目的实施过程,通过精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识别需重点干预的高危人群,整合全链条研究成果,成功揭示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密码”。顾院士团队创新性发现克隆性造血体细胞突变与冠心病的关联,并借助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生物标志物。此外,团队还成功开发全球首个适用于中国人群的遗传风险评估试剂盒,实现了基因组风险评估与精准预防的临床转化,为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中国方案”。

顾院士的精彩报告激发了我校师生对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广泛兴趣与深入思考,对推动我校相关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郭峻莉、副院长李凯,护理学院院长张华,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杨国静、副院长丁金东、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兼候鸟办公室主任颜时姣等嘉宾出席了本次讲坛。

讲坛现场

张本副校长为顾东风院士颁发主讲专家证书

主讲专家简介:

顾东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预防心脏病学与流行病学专家,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长期专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人群防控策略制定,牵头大型队列研究项目并推动精准防治策略落地。

先后承担国内外多个重大项目,牵头大型队列研究,揭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创建我国心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制定指南提出防治策略和措施。构建高脂血症和冠心病遗传特征谱,创建了冠心病基因组风险评估模型,推进了冠心病精准医学研究。获得国家26项发明专利授权、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发表SCI论文400余篇,研究成果被国内外防治指南和权威教科书及世界卫生组织专著等广泛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