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川向海——“新红专”轮致敬海上丝路文化巡展在海口新海港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观众可近距离参观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新华社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为海南自贸港文化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文 | 崔莹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世界文化、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和演进态势经历重大调整和重塑的时代大背景下产生的,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充分认识到了文化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用主流价值观教育人民、凝聚认同的重要载体,彰显了文化建设对于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性意义、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性意义、对于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基础性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战略路径、实践要求,既有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体现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性,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开放性,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坚定性,民族情怀、世界胸怀的包容性,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对谱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双提升的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引、行动指引、精神指引作用。

海口市玉沙实验学校开展以“向阳而生,向美而行”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教育活动。 高林 摄
海南由于历史、地理、环境、民族等多方面原因,孤悬海外边疆,保留了独特的古老民族文化基因,同时又向外吸纳形成了多元包容、海纳百川的现代开放文化。中央赋予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打造引领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12·17”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特别强调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建设经济贸易对外开放高地的同时,也要依托历史、革命、海洋、民俗四大文化资源,打造独具海南特色的文化标识,赋予海南自贸港建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全省教育系统要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忠实践行者,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坚持五育并举、以文化人,自觉扛起海南自贸港文化建设的教育责任,从八个方面积极贡献教育力量。
一是在党建引领中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掌握思想领导是一切领导的基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想意识以及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海南是我国重要的对外窗口,意识形态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自由贸易港的“自由”绝不能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理由。全省教育系统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特别是要将校园作为主要阵地、把网络作为重要战场,提高风险隐患的识别、预警、研判、处置能力,坚决守牢意识形态防线,全力维护海南自贸港高水平开放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
二是在思政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海南建设的是中国特色自贸港,就是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全省教育系统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抓住青少年这个重点人群,把住思政课这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海南省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强化校园主阵地作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打造海南特色思政教育品牌,守正创新推动海南学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

海南师范大学2025年意识形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月启动
三是在传承历史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深刻体现出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海南历史通过考古发现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也涌现了苏东坡、丘濬、海瑞、黄道婆等历史文化名人,这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遗产。要充分挖掘中华文明中的海南因素,深化对海南历史名人的文化研究和精神传承,力争提出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提炼并展示海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要持续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经典诵读、东坡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在青少年中根植中华文化基因,更好认识认同、尊崇热爱中华文明,把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四是在弘扬革命文化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的必修课。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海南革命文化承载了琼崖革命精神的独有标识,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以“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实事求是、勇于担当、民族团结、共同奋斗”为主要内容的琼崖精神。全省教育系统要持续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琼崖红色资源,常态化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教育,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青少年树立红色理想,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激发爱国热情,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
五是在发展海洋文化中培养探索创新精神。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战略的要地。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海南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广袤的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南海更路簿是宣示中国对南海主权的重要依据。南海沉船、深海考古讲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流合作的海南故事,现代航运、科考探测从海南走向深海,都体现了海洋文化勇于探索未知、挑战无限、开放创新的内涵。“向海图强”要求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要统筹用好海南丰富的海洋资源,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利用深海科考、海洋研究等科研院所,建设科普教育基地,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科学调查体验、海洋夏(冬)令营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体悟钻研精神、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创新型思维品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随着暑期来临,省博物馆迎来参观研学热潮,众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魅力。李天平 摄
六是在保护民俗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由各民族交融汇聚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是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团结奋进良好局面的强大精神纽带。海南是个多民族融合省份,历史上的黎苗汉民族大团结谱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范例,“三月三”、军坡节等丰富的民族节庆活动,黎锦、黎药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多元的民间信仰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海南民俗。要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海南特色研学等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海南民族故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心灵。
七是在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是中华文化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在保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的积极影响。教育是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通过教育合作可以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已成型起势,要进一步积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引进更多优质境外教育资源,擦亮“留学海南”品牌,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扩大留学生招录规模,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海南学习,搭建互学互鉴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特别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展示真实立体全面、可信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
八是在优化专业人才培育中打造文化新质生产力。文化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共同驱动,在文化生产、消费、交流等方面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随着科技发展进步,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同时传统文化产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全面升级,也对文化产业人才所需要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要立足海南自贸港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发展,优化相关学科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培养人工智能数据产业、现代旅游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高质量人才,构建产学研用结合、政校企社协同创新格局,完善文化科技相关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封烁 摄
(作者单位:省教育厅)
来源:《今日海南》2025年第7期
文字编辑:蔡萌 技术编辑:黄慧
图文统筹:王群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