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关于青春与医学的双向奔赴,206名怀揣着医学梦想的青年学子,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海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在这里,他们以“门诊小助手”的志愿者身份,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临床一线实践之旅。

一、从课堂走向一线:在沉浸式实践中锤炼仁心仁术
清晨的门诊大厅,叫号声、咨询声与脚步声交织,奏响独特的医疗交响曲。初接触临床的医学生们,眼神里藏着紧张与期待:“面对病人的询问,刚开始心里有些发怵,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但身份的转变很快让他们意识到身上的使命感——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他们不再是课堂上的学习者,而是身处临床一线的服务者。


诊室是最好的课堂,而患者是最生动的教材。在一次次记录病历、观察体征的过程中,医学生们发现课本上庞杂的医学知识突然“活”了起来——“疾病的鉴别诊断原来这么生动”“原来问诊需要这样抽丝剥茧”——这些发自内心的感慨,见证着临床思维的悄然萌芽。
在门诊这个“沉浸式课堂”,每位“小助手”都镌刻下了属于自己的成长印记——有同学在看到糖尿病并发症患者浮肿的双脚时,突然明白原来《内科学》中的“典型症状”如此令人揪心;有同学在帮助听力障碍老人填写信息时,学会俯身倾听、放慢语速的沟通智慧;还有同学从带教老师与长期复诊患者的默契互动中,读懂了“医患关系”最动人的注脚。这些真实诊疗环境中的医学初体验,让医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誓言的重量。一位带教老师称赞道:“这些孩子就像门诊的‘新鲜血液’,他们对医学充满热情和好奇,不仅认真记录病例,还会主动思考病因,这种主动求知的态度让人欣慰。他们带着课堂的知识来到门诊,又把门诊的感悟带回学校,这种‘理论-实践’的闭环,正是医学教育最珍贵的模样。”
从起初面对患者时的拘谨羞涩,到逐步融入诊疗环节、协助解答患者疑问;从安静倾听带教老师问诊到主动结合课本内容观察病情变化——“早临床”育人理念在实践场景中持续开花结果。
二、从学习者到参与者:在主动探索中完成身份蜕变

在临床医学院“门诊小助手”第二期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晖慧阐释了活动的深层意义。她指出,作为深化“院院融合”战略的关键举措、构建“大医德”培育体系的关键一环,“门诊小助手”既是落实学校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育人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党委学生工作部“扬帆启航”医德品牌的创新延伸。她鼓励学子们要做观察细微的“有心人”,在医患互动中读懂医学温度;做踏实肯干的“勤勉者”,在病历整理、体征观察中夯实专业基础;做温暖耐心的“暖心人”,用细节服务传递医者关怀,真正实现从“课堂学习者”到“临床参与者”的蜕变。

门诊部部长吴斌指出,门诊不仅是医院服务患者的第一窗口,更是病例的“大型知识库”,鼓励医学生们主动提问、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跨越。
三、从启航到深耕:在优化升级中拓展服务新内涵
在今年上半年开展的“门诊小助手”首期志愿服务活动中,37名志愿者累计服务患者800余人,在实践中深化职业认知、锤炼医德医风,为第二期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期活动充分采纳上一期活动师生双方的反馈意见,进一步优化了组织机制,根据各年级专业特点和医学生接触临床阶段,制定差异化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深化了服务内涵,推动项目从“成功启航”迈向“常态化、规范化、机制化”的新阶段。


随着第二期活动的深入推进,这206名医学生正用他们的专业与温度,为诊室注入青春的热情。“门诊小助手”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搭建了学生接触临床的快速通道,更成为涵养医德、塑造职业认同的重要平台。通过沉浸式实践,年轻的医学生们得以零距离观察医患互动,在细微处体会医学温度,于实践中磨砺专业技能,为成长为“有温度的健康守护者”奠定了坚实基石。
白衣执梦,向光而行。在这个秋意渐浓的十一月,临床医学院医学生们用求知若渴、踏实勤勉的态度,在门诊服务一线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医学成长答卷。“门诊小助手”活动就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书本上的医学知识,一头连着患者的真实需求;一头系着青年学子的医者梦想,一头系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重量。当青春与医学相遇,当课堂与临床交融,这些年轻的“准医生”们,正在用专业与温度,接过医者仁心的薪火,朝着“有温度的健康守护者”稳步前行。
据悉,此次活动覆盖神经外科、脊柱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和消化内科等19个核心临床科室,累计服务时长将达270小时,是课堂知识在真实诊疗场景中的落地实践。
门诊小助手心得体会
25临本3班 徐文畅:
一提门诊小助手,便是于诊室中深刻地体会。初入诊室,方知问诊并非机械流程。从主诉到回顾,每一步严谨的追问,都是对生命健康的负责;而医生将复杂病因化作通俗叮咛的瞬间,恰如春风化雨,让专业知识的种子在医患沟通中生长。这让我坚信,未来我们也当如此,既做疾病的征服者,也做患者的点灯人。这需要我们从现在起,于细微处修行,落实专业知识与医患沟通能力。纵然医学之路漫漫,但若能以仁心为灯、以仁术为光,平凡的日常亦能化作照亮生命的风月琳琅。愿你我共勉,不负芳华人间。
24临本8班 徐睿萱:
穿上白大褂在皮肤科当门诊助手的这些天,让我对“医患沟通”有了新的理解。看医生在电脑上写下病历、听医生给患者讲解用药注意事项时,我发现比起生硬的专业术语,用“洗完脸轻轻涂”“别抓挠会留印”这类通俗的话,更能让患者安心。印象最深的是陪一位长了异形痣的小女孩做检查,她攥着妈妈衣角不敢伸手,我蹲下来跟她说“咱们只是让医生帮这颗小斑点拍张‘照片’,就像给它做个健康记录”,看她慢慢松开手,突然懂了:门诊里的耐心解释与温柔安抚,和药物一样,都是治愈的养分。这趟实践,是课本外最生动的成长课。
25临本8班 王俊珂:
海风沐浴,白衣执梦。在我来到海南的第一个十一月,我参加了海南医科大学第二期门诊小助手实践活动,它让我一个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拥有了一次提前步入临床一线、沉浸式体验医者问诊流程的难能可贵的机会。步入门诊之前,我的心里充斥着紧张与期待,大脑里也经常想象着手足无措的场景,但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医者”的职责自然而然地规范与引导着我的行动。学习期间,我跟随老师了解到了所在科室的领域中的典型病症,甚至是罕见病症,对知识的渴望及好奇驱动着我查找更多相关知识,好像那些存在于教材或网络上的医学知识真正的“活”了起来。医者与患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人文关怀更生动诠释了温暖的医患关系。这次的学习见证着我临床思维的疯长蔓延,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体验。“院院”的双向奔赴会让我更加坚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誓言。
25临本4班 张雯嘉:
此次参与门诊小助手活动的经历让我在实践中成长,将课本知识和老师教授的经验一一实践。
我参与学习的神经内科科室患者包含男女老少各个年龄段,医生始终温和耐心,细致询问患者病症及既往病史,再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严谨的诊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医疗服务离不开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患者就诊时往往带着焦虑,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耐心地解答,都能给予他们慰藉。
在科室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积累了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以及对医疗行业的敬畏之心,这些都将成为我未来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25临本1班 董熹梦:
本次实践,我有幸跟随黄良珍老师走进神经外科门诊,开启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成长之旅。从问诊查体、梳理病历到开具处方,每个环节都诠释着医学的严谨细致。面对患者,黄老师始终以耐心疏解疑虑,用专业化解焦虑,让我真切感触到医者仁心的温度与重量。
这段经历在课堂与临床之间架起桥梁,让书本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更坚定了我深耕医学、传递温暖的初心。我愿承此薪火,不负生命之托,以毕生所学、满腔热忱,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