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读懂中国”一等奖征文来啦

编辑:陈燕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4-12-23


一等奖征文1:《探索生命奥秘,造福海南人民—专访海南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领路人蔡望伟教授》

报送单位:海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他脚踏泥泞,俯首躬行,不惧艰苦。

他深耕医学研究,填补学术空白,不懈探索汲取力量,刻苦钻研寻求真理。

他是我们的楷模,是我们的骄傲。

他就是海南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的领路人——蔡望伟。

在充满奥秘的基因编码里探寻科学真知,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带领青年成长,他的坚韧与执着,将无数颗热忱的心引领到科研的殿堂,将基础医学人求真务实的精神代代相传!

薪火相传 砥砺前行

蔡望伟教授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在椰风海韵中成长的他,满怀着对乡土深切的热爱之情,青年时期便立下了造福家乡老百姓的宏愿。

彼时他刚从中山医学院毕业,义无反顾的回到小岛进行科学研究,开启自己事业的同时,更殷切的是想要开辟海南基础医学的科研建设。

怀着对生物化学专业的浓厚兴趣,他选择了海南医学院,师从陈历昌教授。初期科研条件十分艰苦,空间狭小,设备简陋,资料匮乏。但正是这些困境激发了他努力钻研和探索的劲头。面对困难,超越困难,才是人生的真谛。他决心要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深耕,萌生了出岛读研的想法,在恩师陈历昌教授的大力支持下,他争取到了去湛江医学院深造的机会。当时的生活,他一时是苦读的学生,一时是不停往返实验室的研究者,回想起身心全然投入实验研究的日子,蔡望伟教授仍觉虽苦犹乐,很是值得。科学研究初期更多的是探索,困难重重,问题多多,当时为了能让技术普及,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在恩师陈历昌教授的指导下,大家一起动手做了许多简易但是使用范围广的,可以在乡镇卫生院用的电泳仪,并且实现了用自制的简易电泳槽检验结果的想法。这些仪器及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蔡教授回忆:“在和陈历昌教授一起潜心科研的那段时间,我真切感受到他是一位思维敏捷、永远积极向上的老师。”

或许是因为是同类,或许是被恩师陈历昌感染,蔡望伟教授在感佩恩师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同时,自己也决心要以身为正成为基础医学探究的领路人!他一头扎进海南人群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的研究里,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孜孜不倦,多少次遭遇瓶颈的坚韧不拔,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再试一回,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俯首研究在2011年,结出了硕果:蔡教授针对海南人群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的研究,获得了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深耕不辍 载誉前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蔡望伟教授并没有因眼前的成就止步前进,在突破了海南人群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的研究后,他怀着对小岛的执着与热爱,转身便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征程:研究海南人长寿分子机制,意指解码海南人长寿的秘密。

为了得到更多的研究资料,他不顾路途遥远、旅途艰辛,蔡教授带领团队前往多名海南省百岁老人的家中进行交流访谈,对老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观察了解。蔡望伟教授感叹不同类型的科学研究确实会存在不同类型的困难,对于原始数据的采集,信息多,工作量庞大,各类因素的相关性也不好找抓手,一度进展停滞不前,想要终止研究。蔡教授说研究瓶颈的转折来自2009年采访的一位来自澄迈的高龄老人。是老人的故事和善意深深地打动了他,让他选择了继续坚持,坚守。老人告诉蔡教授,他不是澄迈人而是文昌人,他是文昌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当时还是青年的老人,某天在劳作途中偶然看到了全副武装的日本人,气势汹汹地往村里前进。担心村民受到伤害,他走小道想办法机智地通知了大家,村民们得以逃脱。他没有自己跑掉,而是冒着危险,通风报信帮乡邻躲过了一劫。老人说每每回想起自己救了这么多人,都觉得很值得,这辈子都会因为这件事而感到非常快乐!老人真诚地说:人的一生应该常做好事,即使力不从心,也要坚持!!他的善良之心感染了蔡教授,也改变了蔡教授当时的气馁状态。采访蔡教授时,他说:“为老百姓谋幸福,缓解老年病给家庭、社会带来的负担,是我的初心,也是激励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蔡望伟教授的这项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开展老年性疾病的干预,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走向健康全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等奖征文2:医道仁心广济世,尽心为民护平安

报送单位:海南医学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窗外拂过的海风悄悄卷起案上书页翻动,耳边回荡着陈广平教授娓娓道来的南下经历,目光却被远处一望无际的海面吸引,是什么让陈教授当年毅然决定南下支援海南医疗事业发展呢?正准备回头询问,朦胧间却好像看到了六十余年前那艘驶向海岛的轮渡,满载热血与激情,踏浪而来。

如甘霖化雨润泽大地,平芜终有尽,春山恰自来。

1937年,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陈广平教授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市。彼时,吃饱穿暖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能够保障已是万幸,教育更是成为了一种奢望。少年却并未因此荒废学业,他在战火中把握一切学习机会,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想觉悟也向先进靠拢,并于1951年加入了中国共青团。数不清的昼夜苦读与为国尽力的刻苦奋斗后,陈教授终于进入了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陈老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曾说:"我们那时候最喜欢考试,因为考试会加菜。"从容的话语间,道尽了年轻中国在探索未知征程中的坎坷和在贫瘠年代中成长起来的新青年的积极乐观与满腔斗志。

毕业后,陈老服从安排,心忧海南医疗事业发展毅然南下。故乡只有一个,但对于第二故乡海南,陈教授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同时在海南医学专科学校任教并于海南地区人民医院当医生,医教同行五十余载,他见证了只有60张床位的海南地区人民医院,内外科并行,身兼数职;也经历了动荡的文革时期,学路受阻,毅然背上药箱,环岛义诊;技术器械落后的限制,就依靠自身知识和经验去弥补,望闻问切也能妙手回春甘霖化雨,润泽万物。汗水与付出,终得开花结果。

如滴水为刃刺穿金石,十载如一日,百尺自躬行。

当文革的浪潮终得落下帷幕,大批的国际先进医疗知识与技术开始涌入国门,而语言的隔阂成为了横亘在此间的鸿沟,隔开了无数的有志之士。这也成为了陈广平教授当年所面临的一道难题,是继续固步自封保持原样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兢兢业业,还是迎难而上,接触新语言、新知识来拓宽知识面。陈老在这个问题上却毫不犹豫,咬咬牙就决定,从头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英语。在当时周围同事朋友看来,在年近半百的时候学习一门新语言可谓是痴人说梦。但陈老说到做到,并未因此退缩。每日他都抱着厚重的英汉词典,一页一页查找陌生的单词并记录学习,英语老师的办公室他更是成了常客,“敢于发问才能有所收获”在陈老身上得到了明显的印证。在克服阅读和写作的难题后,口语成了他最大的困难,但他依旧未被打倒。“有问题是好事,坚持努力一个一个总能解决”。在意识到自己的短板后,陈广平教授每天开始了英语的朗读,从磕磕巴巴到连词成句,从字句停顿到滔滔不绝。与此同时他也定下了每年两篇高质量专业论文产出目标。“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五载如一日,挑灯夜读,躬行其事。陈老始终贯彻落实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学术研究的赛道上如同不知疲倦的骏马,一步一脚印踏实向前,向着学术高峰进发。

如落红作泥哺育新生,仁心济社会,桃李沁芬芳。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陈老也将奉献自我一心为民的精神传递到了他的家人与学生。援岛数年,他既是医生,也是医学院老师。作为医生他不断强调:“对待患者要像对待我们的朋友,要有爱心和耐心。” 他不推崇依赖冰冷的机器,他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心体察病人。为人师表,他向学生教授人生经验:“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青年人一定要认真学习,全心全意的爱病人,坚持救死扶伤。”作为家中顶梁,他以严于律己的坚韧与攻坚克难的信念让他的家人都坚定了为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其妻子女儿孙子均披上白大褂成为了生命的捍卫者。

安享晚年之时,陈教授依然坚守于医疗岗位,每周两个上午门诊、查房一直坚持到了75岁。同时,他也培养出了张相民(曾任中山医学院耳鼻喉科主任)、史克珊(现任海口市人民医院院长)等出色医务传承者。时至今日,陈老仍在个人能力范围内发光发热,无论是在交警大队做义务医生,还是坚持为周边小区的居民义诊,他依旧在尽己所能服务社会。永远精神满满,依旧朝气蓬勃。陈老的身影活跃在小区、街道、公园各处,在坚持每天锻炼两次身体的同时,哪里需要他,他都会竭尽所能提供帮助。他迎着朝阳而来,又背对日落走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走过了无数春夏秋冬与岁月漫长,留下济世火种,化为星辰,为世间开道。


书页翻动至尾页,陈广平教授的人生诗篇仍在续写。为何选择南下无需再询问,答案便已了然于心。或许是年少的热血和激情,又或是不忍当时传染病肆虐危害人民健康,也可能是忘不了学医之初立下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所谓医者,尽心为民,守护平安,便已足矣。

致词

您如微光闪耀湍流之间

哪怕惊涛骇浪亦坚持发光

您随涓涓细流汇入浩远江海

点亮延续生命之烛,重燃川流不息

您于浩渺汪洋上坚守初心

接续医者仁心火种,铸就薪火相传

微光不息,火光不止

济世仁心终将发出耀眼光芒点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