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科普 -> 正文

【心科普】告别自我内耗,逃离精神囚笼

发布日期:2024-04-26   来源:   点击量:

【心科普】告别自我内耗,逃离精神囚笼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亲密的朋友很久没更新朋友圈,是不是单独屏蔽了我?”

“同学们出去玩没叫我,是不是我让人家不舒服了?”

“老师一直不回消息,是不是我哪里没做好?”


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我们每天忙碌于工作、家庭、社交,对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冥思苦想,总是感觉内心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吞噬,似乎像是陷入了牢笼,让人难以摆脱。






1.什么是自我内耗?


自我内耗,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就会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是身体劳累所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1]



而大学生是精神内耗发生的主要群体,长期的“卷不赢又躺不平”心态,[2]让他们或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轻易地怀疑和否定自己;或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完美,为还没发生的事情焦虑不安。这种精神上的消耗,往往比肉体消耗更煎熬。




2.精神内耗常常会伴随着这些特征


一、自我怀疑

持续对自己持有消极或批判的看法,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可能会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削弱,导致内心产生一种持续的低价值感。


二、情绪波动

精神内耗不仅还导致内心的低价值感,还伴随着情绪状态的不稳定。在这种状态下,很容易感到焦虑、抑郁,甚至易怒。持续沉浸在这些消极情绪中,可能会导致自信心下降。


三、过度敏感

对他人的评论和反应过度敏感,即使是很小的负面反馈也可能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过分依赖他人的认同和赞扬。当收到正面的反馈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短暂的满足和自信。然而,任何形式的批评或不认同都加剧他们的不安和自我怀疑。


四、预期性焦虑

精神内耗的人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过度关注和担忧,即使这些事件的发生概率很低或根本不可能发生。并且担忧不是源于现实的推测而是源于内心的不确定性。


这种状态下的人们常常遇到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或失眠。并且,即使没有进行重体力劳动,这类人也常常感到身体疲惫。同时,内耗也会影响个人的行动和决策,他们可能会陷入无尽的思考循环,考虑各种可能的结果和后果。这种过分的思考和担忧创造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使他们在行动时犹豫不决。


内耗就像是一场精彩话剧,让你时而喜剧,时而悲剧。你的内心就像是一个舞台,各种角色轮番登场,让你瞬间变换身份。


不过,别担心!内耗也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经历。关键是要学会管理好这场内心大战,才能冲破牢笼,找回自己。





3.如何摆脱内耗,为自己赋能?




一、转变思维方式

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学会放下无法控制或改变的事情。与其想太多,不如专注于如何行动。接受问题的存在,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核心原因,积极寻找并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寻求支持和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自我成长的重要一步。


二、停止“完美主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进步速度,我们不需要完美,只要尽力就好。

接受不完美是每个人的一部分,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与其总是担心自己的不完美,不如享受达成目标的过程,而不只是关注最终结果,设定合理的期望,并学会认识到何时“足够好”就已经足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将错误和失败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上。毕竟,人生不是一场舞台剧,我们不需要为了取悦他人而奋力演出。



三、认识自我

通过深入理解自己的需求、限制、强项和弱点,我们能够更加宽容的接纳自己,减少因追求不切实际的标准或过度担心他人评价而产生的内心冲突。我们应该专注自己的感受、需求和价值观,自己的生活不应取决于他人的看法。建立强大的内在价值感和自我信念,而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或标准,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性和成就。


四、相信自己的选择

人生就像一场冒险,我们无法预知结果,但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无论选择什么,都不要后悔,因为每个选择都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五、跳出舒适圈,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如果一直待在舒适圈里,我们就会慢慢养成依赖的习惯。被子过于舒适,我们会习惯赖床;习惯了忍耐,下一次我们会被欺负得更惨。短暂的舒适会阻碍我们的成长,这可不是什么好的征兆,生活是自己的,如果你都不为自己挺身而出,那么谁都不会重视你。虽然破圈会伴随着阵痛,但也实实在在地拓宽你的人生,让你看到更远更大的世界,让你即便再次深陷黑暗,仍旧有追逐光明的勇气。




《人民日报》上有一段话:无人问津也好,技不如人也罢,你都要试着安静下来,去做你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让内心烦恼焦虑,毁掉你本就不多的热情定力。记住,生活是场考试,即使挂科,也不要挂在去考试的路上。只有告别自我内耗,才能逃离精神囚笼,与自己和解。



如果你的面前有阴影,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祝愿你能忘掉昨日的苦楚,抬头面对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张善存.品读流行语的镜像——“2022年十大流行语”解读(节选)[J].新作文,2023,(12):43-46.

[2]荆德亭.青年“精神内耗”的多维透视及其应对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3,(12):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