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折扣地落实人才待遇,能让青年博士们在海口这座城市安居乐业、体面生活,这是海南医科大学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体现。”2024年12月11日,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副研究员郭乔月在学校2024年海内外青年学者论坛上发言时这么说到。
双向奔赴: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到海南省医学科学院
2023年,郭乔月结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研究回国,在众多单位抛出的橄榄枝中,她最终选择回到海南这片故土,加盟海南省医学科学院。这场双向奔赴的背后,源于一场“理念的共振”。


当时恰逢陈国强院士履新海南医学院校长。陈国强校长倡导的“以基础研究驱动临床发展”理念与霍普金斯大学的培养模式跨洋共鸣。郭乔月直言:“强叔敢打敢拼、做实事的精神,让我看到海南医学事业超车的可能。”这位被亲切称为“强叔”的院士校长,一到任就启动了海南省医学科学院的实体化运作,“5年内引进100名PI,计划培养800名博士、博士后”,伴随着人才评价体系改革重锤落地、科研管理机制创新次第展开,这个南海之滨的医科院释放出强劲磁力,吸引着海内外众多青年人才纷纷“归巢”。而郭乔月正是这波“归巢计划”的典型缩影。
科研初心:破解“骨与神经对话”的科学密码
郭乔月的科研之路始于临床医学,却植根于基础研究。从天津医科大学本科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硕博连读,再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后深造,她的每一步都紧扣“问题驱动科研”的理念。
在湘雅医院攻读硕士期间,郭乔月每周跟随导师出门诊。她发现了一个现象,骨质疏松患者常伴有代谢异常。“患者常抱怨,骨痛发作时全身都不舒服。这让我开始思考骨骼与全身代谢的关联。”她回忆道。
2019年,带着这个思考,她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骨骼与肌肉研究中心深造。在曹旭教授指导下,她以独立一作身份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原创性论文两篇,首次提出“交感神经调节骨细胞溶骨,导致骨量流失”的理论。其主要参与完成的课题成果相继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science, Cell metabolism, PNAS, Bone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
这期间,她发现了“交感神经调控皮质骨溶骨”机制,并在力学卸载条件下,逐渐揭示出骨-脑轴调控机制,初步破解了她硕士期间的疑问。“神经科学是一片蓝海,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重点。”“在美期间,我意识到骨对脑的调节可能是中枢神经疾病突破口,决心回国继续相关研究。”截至2024年,她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这一课题研究SCI论文12篇,总引用量超500次,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发展动能:医科院创新生态的聚合反应
海南省医学科学院自独立运行以来,科研条件设施持续升级,尤其在骨与神经研究设备投入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崭新的平台化实验室、细胞房、大型科研仪器等等逐步到位并投入使用。以陈国强院士领衔的20余位C类以上学术前辈以团队‘传帮带’模式加速青年PI的成长,青年PI又带着一批优秀博士和研究生们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了医科院完整的人才梯队。



“我每天早上比研究生到得早,周末写标书时也会带着他们讨论。”她坚持“身教重于言传”。
“要求学生每周尽量安排5到6天学习,剩余一天必须好好休息。但我自己往往不休息,都在实验室里。”
“对学生负责,不仅是毕业发论文的问题,而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他们把这种能力转化成可以看见的成果,让人知道海医培养的学生质量是好的,从而提高学校的影响力,高质量发展自然就在其中了。……我这种想法可能有点理想主义,但是,这是我的真实想法。”
虽然自幼在海南学习生活,但在入职之前,郭乔月从没有到过海医。可第一次到海医,她就觉得“这是我的家,我一定要去维护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强叔’是吸引我汇聚过来的火源点。我也要在工作中不断分享我的感受我的成长,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同学朋友也能加入。”是的,这样的星火汇聚会给海医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添加力量。
精神传承:故土情结的现代化表达
郭乔月说:“我认为好的研究成果,应该要惠及更多人。我的母校中南大学可以辐射周边很多省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更是辐射全世界,而我们海南在这方面确实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郭乔月幼年随父母从新疆乌鲁木齐来到海口,头枕南海的涛声长大,海南是她的第二故乡。“父母那代人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这种精神影响了我。”“人的一生很短,你可以很好地去实现你的理想,而实现理想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事。社会需要,成长自己,这是普通人应有的理想情怀。”父亲就是这样教育她和哥哥的。因此,她对海南有着深深的“故土情结”。
2022年,在佛罗里达州旅游时,看到地理位置跟海南相似的佛罗里达的旅游业这么发达,她忍不住思考着海南发展机遇。“佛罗里达和海南有很多相像的地方,都是旅游区,都不太适合大型重工业的发展。但佛罗里达有很多类似梅奥医疗中心的顶级医疗机构。我觉得我们海南以后也要依托自贸港制度创新势能,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向深圳、香港的医疗和科技公司学习,搭建起具有我们海南特色的医疗科技生态体系。”
郭乔月的研究方向是骨代谢与衰老相关疾病,这与海南热带旅游医疗和康养布局相契合。每年有大量的候鸟老人到海南过冬度假,正好可以依托海南省医学科学院的资源,把衰老相关代谢性疾病研究与海南特色药物(如黎医黎药、海洋生物、小分子药物等)相结合。郭乔月说:“我的研究方向是骨代谢,在这里可以见到来自全国各地数量庞大的退行性骨病病人,还有数量庞大的海南长寿人口,这为我的研究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群体,也打下坚实的基础。”采访时,郭乔月向我们提出了她的未来研究设想:探索热带环境(如高温、高湿)对代谢疾病尤其是骨代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海南特色骨病数据库,争取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骨病问题,还可以推动学校联合海南省三甲医院建立骨代谢疾病临床研究基地,在此基础上促进与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合作,提升海医学术影响力。
对海医的青年人才来说,已经实体化运行快一年的省医学科学院不仅仅只是实验室,更是一个能够让青年科研工作者心无旁骛追梦的家。从湘雅医院的诊室到海南自贸港的实验室,从约翰霍普金斯到海南省医学科学院,郭乔月的选择印证着她对科研初心的坚守。
“解决一个基础科学问题,就会治愈千万个临床病例,帮助他们早日解脱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