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动态
-
发布日期:2025-07-23 浏览次数:
椰林摇曳,暑气蒸腾。2025年7月中旬,海南省8个市县(区)的48个村(居)委会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健康侦察兵”。在王丽卿副教授的带领下,由海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名2024级研究生、2名2025级研究生及20余名本科生组成的“医心医意——三下乡”团队,深入我省8个市县(区)的24个乡镇街道,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5年海南省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任务。在这场深入基层的学术实践中,2024级公卫学院研究生韩苗林以观察者视角记录整个调研的全貌,在实践挑战中淬炼学术思考。
1. 严谨筹备与规模挑战
团队行前精研省级调查方案,完成全员岗前培训。面对8市县、24乡镇、48村居的复杂抽样框架,为了保证工作顺利地如期完成,团队分为两组,一队由王丽卿老师从三亚沿东线往海口开展,另一队由学生赵长友带队,敖立权、王龙祥和陈元浩协助从东方沿西线往海口开展。项目工作中尽量争取由社区网格员或村委会成员带队入户完成问卷调查。研究生韩苗林协助参与本次工作,完成现场工作的同时,更要观察记录与反思,观察理想化的研究设计与复杂田野现实的适配状况,在实践场域中的实现机制,揭示其情境化调适路径。
岗前培训
2. 学术理想与现实褶皱的碰撞
2.1 信任壁垒与伦理困境
现场的挑战:在某市某居委会,受访者要求拍摄调查员身份证明以验明身份,引发个人信息安全争议。
团队应对措施:①出示加盖公章的官方公投文件并出示个人身份证及学生证;②邀请社区网格员现场见证背书;③坚守底线原则:信息安全需双向保障,并强调杜绝以拍摄身份证为代价验明正身。
研究生观察:当受试者紧握证件反复查验并企图拍照留证时,我看到的不仅是防诈意识的觉醒,更是基层调研的伦理困境——政策执行者的信息安全亦需被保护。数字化时代亟须建立兼顾信任建立与隐私保护的规范化流程,这应成为公共卫生调查的标配。
部分入户问卷采集照片
2.2学术语言的“在地转译”
现场的挑战:问卷中出现的“天人合一”“偏食偏嗜”等高难度术语,使得某调查对象多次中断答题:“不懂腻,你这写得乱七八糟,看都看不懂,乱搞,老百姓哪懂这个腻”
团队应对措施:即时的翻译转化及举例论证,如“天人合一”,就解释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例子就可以理解为南方需要注意祛湿北方要注意润燥;“偏食偏嗜”就解释为“长期偏爱某些食物或习惯”,例子解释就是长期嗜甜导致糖尿病,而重口味饮食引发高血压。
研究生观察:文言术语成为数据收集的“血栓”,暴露了标准化量表的文化排异性。之前导师张帆教授“用简单语言做严谨研究”的训诫在此具象化(韩苗林)——未来的素养评估工具应通过认知访谈前置测试,确保语言表达与目标人群的知识结构同频。
部分现场协调照片
2.3情感劳动的学术价值
现场智慧:①破壁策略:入户先问“叔叔您最近身体健康状况怎么样呀?”(健康关怀先于问卷);②协作艺术:对被迫加班的社区干部真诚致谢并认可其助力:“多亏您抽空和我们一起做,不然这工作真的不好开展;还得是您和居民亲如一家,立马就找到目标受试者的家庭住址了”;③沟通增效:一句“阿婆您气色看着不错呀,完全不像您说的实际年龄,至少得年轻10岁”使老年受访者配合度大幅提升。
研究生洞见:所谓“嘴甜”实则是专业化的情感劳动。当社区干部从抵触转为主动协调,我意识到政策落地依赖的是非文本的“人情生产力”。学术研究不仅需要严谨量表,更需培养调查员的共情能力与地方性知识储备——这是数据质量的无形保障。
2.4复杂现场状况的学术应变
调度挑战:因台风“韦帕”的来袭预警,原定后一天开展的临高现场紧急重组,重新调整工作效率加班加点在台风来临前如期完成现场工作。
团队策略:与村干部建立“即时响应通道”随时沟通工作进度及工作安排,各村村委会在调查员到达前均完成准备工作以便调查工作尽快开展。
研究生观察:合理提出自己需加快工作进度以保证学生安全的需求,及时与对接工作人员沟通反馈,将会高效推进工作进程。
与网格员合影留念
部分合影留念
疲惫的大家
3. 淬火成长,感悟心得
作为项目唯一全程观察者,本人深知,经验的收获远超数据本身,那些方案未写的“意外”,恰是最珍贵的学术种子。当理论遇见大地褶皱,研究者方知学问深浅。
在乡土中国校准学术坐标!
这场跨越琼州18乡镇(受台风影响,剩余2区6镇(街道)现场调查工作暂时搁置)的调研证明:
真正的学术,在文言与方言的转译间显影
严谨的科研,于伦理与效率的平衡处立身
温暖的中国,在政策与乡情的共振中共生
研究生韩苗林在返程笔记中写道:“褪去学术光环,俯身倾听大地心跳,方知理想化的研究设计需要承受复杂的现实考验,合格的调查员需能从容解决调查过程中的挑战。此一行,我为观察者,实为被启蒙者。”
返程后,也与导师张帆教授进行了深度交流,更深化了此行的体悟:
其一,严谨研究的真谛,在于以科学态度洞察复杂现实,并用最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其本质,让学问真正“听得懂”“用得上”;其二,扎实的田野调查离不开调查员的共情能力与深厚的地方性知识,这是叩开真实之门的钥匙,也是理解政策与乡情共振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书本之外,风雨兼程的奔走、跨乡镇的现场协调、突发状况的灵活应变、团队的高效协作……这些在实践中淬炼出的“活”能力,才是让学术构想真正落地的筋骨。
师生探讨调研收获
最后,谨向勠力同心推进全程调研的全体成员致谢,诸位的实践智慧与协作精神,为本文撰写提供了核心洞见与思想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