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动态
-
发布日期:2025-08-30 浏览次数:
8月28日,我校立德厅内座无虚席,2025级硕博士新生入学教育暨新增导师培训在此正式启动。研究生院领导班子、各学院研究生管理人员、2025年新增导师及全体研究生新生线下齐聚,线上直播同步吸引数千人观看。本次活动以“夯实学术根基、赋能科研启航”为主题,搭建起“科研启蒙——方法训练——心理支持”全链条成长体系,标志着我校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与“导学共生”学术生态构建上迈出关键一步。
院长致辞:突出学科实力,擘画科研蓝图
研究生院院长张帆在开场致辞中,全面展示了学校近年来的学科建设成果与科研平台优势。她特别提到,海南医科大学今年首次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学术影响力实现突破性提升。为进一步支撑科研创新,学校已投入200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师生科研能力提升,并深化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国内顶尖院校的博士研究生合作培养关系。
“希望大家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做新时代医学创新的开拓者。”张帆院长寄语新生。会议特设立“优秀研究生管理工作者”表彰环节,张帆院长与副院长王烁今共同为获奖人员颁发证书,肯定其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学风建设等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号召全体管理人员以榜样为引领,筑牢研究生培养“服务保障线”。
全周期培养:差异化课程构建科研能量金字塔
上午场:夯实学术根基,聚焦能力提升研究生院副院长孟庆雯系统解读了研究生分类分层培养体系,从开题报告撰写、中期考核标准到答辩流程细节,逐一拆解学术全周期关键节点,帮助新生建立清晰的科研路径认知。研工部负责人揭秋云则详解了研究生奖助体系与管理制度,涵盖奖学金申请条件、助学金发放标准及权益维护渠道,为新生安心求学扫清障碍。研究生会主席黄思博同学介绍了学校研究生会的基本情况,还预告了近期即将开展的“海医研途”系列活动,邀请新生积极参与,快速融入校园生活。
国家优青人才、博士生导师李东伟教授以《我的科研之路——一路向南》为题分享学术经历,从本科阶段参与《Nature Genetics》论文研究,到在《Cell Stem Cell》《Nature Cell Biology》等顶刊发表成果,他强调“科研从没有‘捷径’,‘技术储备’是根基,‘长期专注’是密钥。” 李东伟教授结合自身在干细胞与心肌细胞再生领域的研究实践,将科研突破的核心逻辑拆解为通俗易懂的“成长公式”。他特意避开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为验证一个实验数据,团队连续3个月泡在实验室”“遇到瓶颈时反复查阅文献、向行业前辈请教”等细节,让在场新生真切感受到顶刊成果背后的付出。最后,他以“路虽远,行则将至”寄语新生,鼓励大家抛开“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医学科研领域脚踏实地、稳步前行。台下新生听得格外专注,不时响起的轻声感慨,让现场共鸣感愈发强烈。“原来科研高峰不是遥不可及的‘云端’,而是靠日复一日地努力铺就的台阶!”一名临床博士新生在听完分享后,忍不住和身边同学交流,眼中满是坚定。
下午场:筑牢心理防线,破解科研压力痛点
科研诚信与压力调适成为下午场的焦点。学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张晓钿老师以“493篇撤稿论文中54%涉及数据造假”为警示案例,通过“图片篡改”“结果选择性呈现”等例子,为新生划出学术诚信“红线”。海南师范大学刘丽琼教授则针对医学研究生“学业-科研-就业”三重压力,分享了“55分钟专注+5分钟感官重启”时间管理法及“微正念训练”等实用技巧,现场新生用手机拍摄记录,称“这些方法能直接用在实验室、临床轮转日常中。”
学校十佳优秀毕业生胡胜博士,分享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感悟与实用科研技巧。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结合自己做实验时遇到的“失败经历”,讲述如何调整心态、解决问题,接地气地分享引发阵阵掌声,让新生感受到“科研之路虽有挑战,但并非遥不可及”。
新生心声:从“科研小白”到“追梦人”的蜕变
基础医学专业博士生王同学表示:“李东伟老师‘十年磨一剑’的经历太励志了!以前觉得顶刊遥不可及,现在明白只要一步步积累,实验室里也能做出大成果。”公共卫生专业硕士李同学则对心理调适环节感触颇深:“刘教授的‘情绪暴露疗法’让我学会与压力和解,以后面对实验失败再也不怕‘崩溃’了。”
此次活动不仅是2025级研究生的“学术启航仪式”,更是学校构建“导学共生”生态的生动实践。未来,研究生院将持续推出“学术沙龙”“科研技能工作坊”等系列活动,为新生提供全周期的成长支持。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这批学术新人将在学校搭建的科研沃土上,逐步成长为医学创新的开拓者与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