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登讲台搞砸教学“首秀”的生涩“青椒”,到斩获“全国优秀教师”殊荣的教坛名家;从深耕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到致力于教学改革的教育管理者——二十年如一日,她始终以医学教育守望者的姿态,用满腔热忱与脚踏实地,让育人初心在海南这片热土深深扎根。

她,就是海南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牛莉娜教授。
就在今年劳动节前夕,她光荣地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而这份荣誉背后,是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对三尺讲台的敬畏,对科研创新的执着,更是对海南医学教育的赤子情怀。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
2006年,怀揣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滚烫梦想,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牛莉娜,从黄土高原来到南海之滨,一脸青涩叩开了海医的大门,成为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的一名“新兵”。
为了个人的第一场讲台“首秀”,牛莉娜几天几宿点灯熬油,60多页幻灯片反复打磨,无数次的心理建设,却因过度紧张而在瞬间崩塌,原本设计为两个课时的内容不到30分钟便仓促讲完,给台下的学生留下了一脸的茫然与困惑。
“当时的难堪与沮丧,至今记忆犹新。”多年后提及这场“兵荒马乱”的讲台首秀,牛莉娜感慨道。
时任教研室主任林英姿教授的出现,成为她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林教授逐字逐句帮我修改讲稿,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听我试讲,从备学情到写教案,手把手教我如何站稳讲台。”这份来自前辈的温暖,让牛莉娜重拾信心。
2007年,她在海南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斩获二等奖,完成了从生涩“青椒”到合格教师的蜕变。
2018年,她站上全国基础医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PK台。备赛期间,学校教学督导梁平教授每日陪她反复演练,从课堂教学的设计到语言台风的凝练,逐字逐句耐心打磨每一个细节。最终,她一举拿下全国大赛二等奖,刷新了当时海医教师在此项大赛中的最佳成绩,也标志着她完成了从合格教师到成熟教师的华丽进阶。
赛事虽已过去多年,但备赛时教研室老前辈们手把手悉心辅导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牛莉娜每每回想起就倍感温暖:“在备赛过程中,青年教师收获的不仅是对教学基本功的磨炼,不仅是对整门课程大纲的深度理解和精准把控能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从老前辈们身上学到了对教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精神。正是通过前辈们‘传帮带’的方式,以点带面,带动了整个教研室一起学习、共同钻研教学技能与课程建设,从而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说到这里,牛莉娜的眼中泛起了温暖的光,她继续说道,“海医是我事业的发端,前辈们对我的‘传帮带’,让我明白,教育从来不是独行,而是一场温暖的接力,我愿意将这份温暖继续接力下去。”

牛莉娜和她的学生们在一起
2018年,牛莉娜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20年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2021年,走上管理岗位,担任教务处副处长——她变得越来越忙碌。但是角色的转换,工作的繁忙,从未让牛莉娜忘记“把温暖继续接力下去”的承诺,她始终牢记一线教师的初心:“我是从基层走上来的,更能理解师生的心声。”
牛莉娜深刻理解刚入职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工作成长发展中的迷茫和困惑。她着力健全师资培训体系,构建“五阶递进式教师培养模式”,组建6大培训导师团队,打通了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多元路径,为教务处下一步推动“双向奔赴”的教师发展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打造“东坡教育讲坛”“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等教学活动品牌,成为我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对外展示平台。
在完善师资培养顶层设计、筑牢教师发展制度支撑的同时,牛莉娜也积极响应“老带新”的号召,牵头组建“传帮带”教学和科研合作团队,主动与新入职青年教师“结对子”,担任海南省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导师和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青年教师培训导师,采用“传帮带”的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指导。通过对外学习交流,公共示范课,强化培训、科研专题讲座等方式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找准科研方向,真正打造“科教融合”的学术型师资队伍。
“以前我是“单兵作战”,现在更想做“铺路石”。“看到年轻老师在讲台上发光,比自己拿奖更开心。“海医培养了我,如今我要把一线教师的经验转化为管理服务,让更多“青椒”少走弯路。
近年来,牛莉娜先后指导了本校青年教师35名,校外青年教师10名。她主导的“传帮带”计划,培养出5名在全国教学大赛获奖的青年教师。
做教学创新的探索者
“教学是一门学问。真正的教师,不能止步于做‘教书匠’,而应当主动挑起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担子。”
牛莉娜意识到,教学绝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流水线”,而必须要有奔涌不息的“源头活水”——一颗致力于教学改革创新的种子,在她心中萌出了芽。
她一头扎进教学研究中,敏锐地在教学实践中捕捉灵感,不知疲倦地查阅前沿资料,不厌其烦地请教资深前辈,主动拥抱OBE教育理念,让先进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实践落地。经过不懈努力,牛莉娜首创了“三过程四评价五教法六环节”教学模式,构建了“线上+线下、教学+虚仿”多元立体化课程体系,制定了适合海医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系。现如今,这些内容已入选海医新教师入职培训项目,辐射10多所附属医院。
牛莉娜在深耕“教书”之道的同时,更是将把目光投向了更深层的“育人”之法。“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温度!”为了让课程思政真正落地海医,使医学专业课程也成为重要育人载体,她牵头组建课程思政导师团队,构建“课程-专业-学科”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搭建课程思政网络教学平台,编写课程思政素材集,优化评价方法。她还进一步结合热带医学特色,建立了适合医学生的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模式。2023年,牛莉娜凭借该教学模式荣获全国“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特等奖。
这些凝聚无数心血的教学创新成果,早已超越了黑板与讲台的边界,它们是一位教育者对“教学创新”最生动的诠释与注脚。
在学生的眼中,牛莉娜的课堂永远充满惊喜。“和传统的直接灌输知识不同,牛老师的课更注重设置情景、抛出问题,让我们在自主学习、探究、协作和思考中获取知识、理解概念,课堂氛围非常好。”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潘良源说道。
从“搬运知识”到“激发思维”
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耕,牛莉娜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敏锐察觉到工作瓶颈——那些驾轻就熟的知识框架,正在悄然编织一张无形的网,一张困住新突破的网。她进一步认识到,高校课堂应当具备高阶性,应当是激发创新思维、培育批判精神的场所。
“不能满足于做知识的搬运工,更要当思维的助产士。”牛莉娜决心再次走出“舒适区”,踏上深造之路,希望通过系统性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高阶性跃升。2014年,牛莉娜北上攻读博士,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
三年后,牛莉娜顺利获得博士学位,谢绝导师挽留,带着“反向病原学”理念重返海南。“海南是热带病高发区,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这里更需要我们做新发突发传染病预警,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公共卫生屏障。”


牛莉娜与同学们在科研实验中
重返海医课堂的牛莉娜,以“研教共生”为钥匙,打开科研反哺教学体系的新境界。她将实验室的“第一手数据”转化为课堂的“生动教案”,让学生直观看见那些抽象的医学理论是如何从显微镜下的实验现象中抽丝剥茧。这种将科研现场“搬进”课堂的教学方式,让课本上的医学理论不再是枯燥晦涩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可触摸、可探究的真实课题。这种带着科研热气的教学,不仅暖热了学生对科研的浓厚兴趣,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科研的种子。不少学生就是因为喜爱牛莉娜的课堂而亲近病原生物学这门学科,最终选择深造,踏上了这条探索之路。
在依托科研力量不断深耕课堂教学的同时,牛莉娜还注重搭建“科研育人”的长效机制。针对本科生科研思维薄弱的痛点,她构建了“博导-硕博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四级联动科研创新团队,借助团队力量,让不同梯度的学术力量在协作中激发本科生的科研思维与实践能力。2016级学生周洁的成长便是缩影:大二起就加入牛莉娜课题组,从跟从师兄师姐旁听组会、在实验室打下手从事基础操作开始,一点一点推开科研的大门。大三时,首次尝试独立设计实验,不仅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还发表论文并以优秀等级结题。正是因为在课题组长期的扎实积累,周洁以“优秀毕业生”的荣誉为本科学习画上了圆满句点。也正是这段在本科阶段经历的系统科研训练,成了周洁考研复试时亮眼的竞争力。最终周洁以406分的高分顺利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谈及恩师,周洁说道:“成长的路上,牛老师给了我很多细致入微的指导和帮助,常常鼓励我‘走出去看更大的世界’。”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牛莉娜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实验室,深入山区雨林、黎村苗寨采集研究样本。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她带领团队构筑起“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未知新病原发现及基因组学研究平台”,为我国热带地区预防和控制未来可能发生的动物源新发传染病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和科学依据。针对海南呼吸道症候群患者发病率高、检测手段不足的现状,她又将自主研发的基因分子诊断技术转化为临床应用,构筑了呼吸道症候群快速诊断微平台。
牛莉娜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为导向,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课题;发现12株疑似未知新病原;培养1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形成扎根地方的科研后备军;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20余篇SCI论文,获得5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荣获海南省自然科学奖……每一项成果都深深烙印着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印记。
牛莉娜用行动诠释着:科研反哺教学,不仅是知识的反哺,更是将科研创新与地方需求融汇为育人资源;带领学生做科研,本质上就是努力培养能解决自贸港建设真实问题的“健康守护者”。当科研与育人在海南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便生长出服务国家战略的蓬勃力量。
以教育家精神照亮未来
二十载光阴流转,牛莉娜从初登讲台的“牛老师”成长为深耕教坛的“牛教授”,但不变的是她对医学教育的赤诚初心,是她以教育反哺海南热土的坚定信念。
荣誉的刻度里,镌刻着她对医学教育事业始终不渝的初心:
2020年,入选海南省“领军人才”“南海名家”和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2021年,荣获“海南省三八红旗手”“海南省教育厅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23年,荣获“海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海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其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4年,荣获“海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
202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荣誉纷至沓来,并没有让牛莉娜迷失方向。众多荣誉中,最让她珍视的,是学生们说“想成为像牛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牛莉娜和教研室老师集体备课
早已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她,依然保持着初登讲台时的谦逊和热忱:“一辈子太短,能一门心思踏踏实实做好医学教育一件事就够了。社会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心怀感恩,唯有把海医前辈的无私精神传承下去,为学校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做更多的工作,培养更多年轻的优秀教师,为海南这片土地培育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才算不负初心。”
也正是因为牛莉娜对医学教育事业的初心和奉献,她作为全省优秀教师代表,走上了“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的舞台。聚光灯下,她用二十年躬耕教坛的故事,讲述着对“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深刻内涵的理解。
讲台上下,牛莉娜始终是那头躬耕医学教育的“孺子牛”,那束点亮学生未来的光。刚刚从北京参加完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载誉而归的她,便默默收起荣誉勋章,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依然坚守实验室,忙碌在指导学生的一线——因为她知道,医学教育的麦田,永远需要有人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