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特稿  >  正文

人物特稿

模范丨在影像里寻光,在医学中燃灯——全国先进工作者陈峰

作者:冯琼 编辑:宣传部-薄傲 供稿:附属海南医院 审核:李咪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5-05-03

在附属海南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的医学影像中心,陈峰的目光常常在黑白胶片与电脑屏幕间交替——这是她与疾病博弈的战场。

作为医院副院长、放射医学学科带头人,她20年如一日,用“火眼金睛”在方寸影像中捕捉病变的蛛丝马迹,用医者仁心让晦涩的医学影像成为照亮患者前路的“希望之光”。


图片


今年劳动节前夕,陈峰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作为劳动者的最高褒奖,更是对其此前获得“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医生”等荣誉的完美总结。

01影像神探:于细节之处解码生命

2012年,儋州一位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找到陈峰,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面对患者紧张的眼神,陈峰在磁共振影像前驻足良久:“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肿瘤之一,但一直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可能存在判断结果的不确定。”最终,她运用前列腺病变诊断的磁共振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新技术为该患者诊断,最终确诊为前列腺增生。当患者和他的家属得知结果为良性增生时,长舒一口气:“一家人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这样的故事,在陈峰的诊室经常发生。

“放射科医生可能每天要面对100份甚至更多影像报告,但如果一份诊断报告因疏漏造成不良后果,哪怕这种概率是1%,对患者来说就是100%。”秉持这个信念,陈峰走过了20年行医之路。

2010年初,发热、疱疹、昏睡等同样病症的就诊患儿持续增多,但由于当时尚未明确致病原因,儿科医生束手无策。陈峰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关于罕见病、特殊感染的医学期刊资料,发现相关影像与国外手足口病患儿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吻合,“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EV71型手足口病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她带领团队首次对EV71感染合并中枢神经损害患儿开展不同临床分型的影像学纵向比较研究,揭示不同影像表现类型与预后的关联性,并建立重症脑干脑炎患儿的影像分型及预后预测模型。这一成果通过影像学评估实现重症患儿早诊早治,显著提升生存率并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最终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奖。

“影像诊断不是‘看图说话’,需要综合运用影像、临床以及科技前沿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她搭建起疑难罕见病精准影像诊断平台,先后在省内首次确诊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苍白球黑质变性、各型自免脑等罕见病,为“疑难罕见病不出岛”的“健康海南”目标逐步实现贡献力量。

在2020年抗疫期间,陈峰担任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影像诊断组组长,日夜奋战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她每日参与医院“一日两会诊”工作,随时应召参加省防控指挥部会议,为新冠患者救治工作提供影像学诊断及治疗评估、出院以及建言献策等专家建议。她牵头搭建“海南省新冠肺炎影像咨询平台”,无论节假、昼夜,疫情就是命令,凌晨三点的电话、突如其来的微信会诊都是家常便饭,亲自参与的咨询会诊600余次,为省内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咨询,对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在线义诊服务。她还召集放射学专家参与编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检查与院感防控质控参考方案》,为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团队提供了科学的技术依据。2021年12月,陈峰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02学科舵手:引领影像学科普惠基层

“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老百姓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精准的影像服务。”陈峰带领团队将省医院放射科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促进我省医学影像学从一般性大体解剖诊断向三维、动态、分子、功能和智能影像综合发展,用精准影像为临床提供决策支持,学科已建成海南省临床医学中心优势学科、海南医科大学A类校级重点学科、海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等,专科位居复旦大学医院专科排行海南第一、华南区第四。

在基层县医院及乡镇医院,年轻医生跟着屏幕学习省医院的疑难病例讨论——这是海南省卫健委搭建的5G放射影像云平台的日常场景。作为海南省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带头人,陈峰心系基层,通过这个覆盖全省161家医疗机构的云端网络,远程诊断、远程质控和远程教学,为基层医院授课、传授最新的诊断技术,分享经典和疑难案例。省医院放射科交班、会诊、业务学习等活动同步直播基层医疗机构。“以前遇到复杂病例只能让患者跑海口,现在我们通过平台求助陈主任团队,会诊意见很快就能传回,老百姓少花冤枉钱,我们也跟着长本事。”乡镇医院的一名医生说。有效推动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影像检查结果的共享互认,促进影像学科和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图片


陈峰的“传帮带”不局限于技术层面。她主持的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如联合DTI和脑功能成像对脑肿瘤术前评价、鼻咽癌预后相关关键因素的磁共振技术、3.0T磁共振MRF成像技术在AD中的应用等,均达到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辅助外科医生精准确定切除范围,推动了精准影像诊断的发展,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她还发起的“海南省放射影像技能大赛”,让基层医生有机会与三甲医院专家同台竞技;为解决海南省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整合医学院三家直属附属医院优势医学影像学教学资源,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学校开设的首个医学影像技术中外联合办学项目中承担专业负责人的工作,为自贸港培养了首批具备国际视野的影像人才。

影像医学是新设备、新技术高度集成的交叉学科,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和临床诊疗,必须不停地学习研究,敏锐把握学科前沿。“刚进入省医院的时候,我天天泡在图书馆里,时间长了,图书馆的管理员都认识我了。就这样,几年下来,我把医学影像类的书籍都看了个遍,这些知识也成为我每一次下诊断时的底气。”2020年12月,陈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03科研精兵:深耕医学影像前沿


图片


陈峰在神经影像学科研方面造诣深厚,围绕“重大神经疾病精准影像诊疗”这一前沿问题,运用医学影像新技术联合多组学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鼻咽癌精准诊疗等开展纵向研究,建立中国热带地区衰老与痴呆队列及鼻咽癌多模态磁共振扫描技术体系,为疾病早期干预、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其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基于大数据或影像组学磁共振定性/定量模型在表征鼻咽癌治疗反应性及预后的价值,构建了具有良好预测效能的临床影像征象、定量参数及影像组学模型,实现了磁共振指导下的鼻咽癌全程动态监测和精准诊疗。国际首创用吲哚菁绿(ICG)吸入近红外荧光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FLVATS)肺小结节,建立了ICG吸入和FLVATS使用的标准化协议,为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已在全国开展多中心研究。

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面上2项、地区2项)、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子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SCI60余篇、中华系列13篇),主编/译专著8部,副主编/译5部。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排名一、二、二、七)、二等奖3项(排名一、二、二)及海南省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五),彰显学术贡献与临床价值。

04医者底色:胶片背后的仁心温度

“我的好朋友生了场怪病,四处求医也没能得到妥善治疗,最后不得不放弃学业。而且这个同学本身学习成绩优异,却因为治病使得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了。从那时起,我心里就埋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陈峰说。

从医20载,她的头衔越来越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得主、“最美医生”“全国先进工作者”。但她始终记得,患者需要的不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句“别担心,我们一起看”。这种温度,藏在她坚持20年的习惯里——定时深入病房询问病史,周一到四每天有疑难病例读片,每个月做影像病理回顾,英语文献汇报,及时回复基层医生的病例咨询等。

她总是记得一个头颅磁共振的片子,很小的孩子却是脑萎缩的影像。“孩子还这么小,这样的结果真的让人很难说出口。每一个影像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我们做医生的看到这样的结果同样非常心痛难过。”阅片不只用眼睛,更要用心。“阅片细心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从而为有效治疗提供依据,并且要有责任心,一个疾病的确诊需要足够充分的证据,必须慎终如始。”她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深得病人的好评和同行的敬重。

2025年,海南“两会”期间,陈峰作为政协委员表示:未来医院将持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辐射带动海南省全省医疗卫生健康水平的提升,为全面实现“大病不出岛”贡献省医力量。

陈峰用 20 年光阴诠释了新时代医者的三重境界:做患者的 “影像神探”,以精准诊断驱散病痛阴霾;当学科的 “破冰舵手”,用创新驱动影像共享、同质提升;成科研的 “垦荒精兵”,凭硬核成果筑牢健康根基。在数字影像奔腾的时代,她始终相信,医者的温度,藏在俯身阅片的专注里,在深夜会诊的电话中,在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的奔波中。她是追光者,更是燃灯人——用精准的诊断点燃患者的希望,用不懈的耕耘照亮海南影像医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