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5日,陈校长担任海南医学院校长,自此学校启动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课程建设为核心的综合改革。改革伊始,我一度对职称标准提高、个人如何发展感到迷茫。然而,伴随改革深化,校园环境、行政效能、教学秩序及科研生态均呈现翻天覆地的改变。事实表明,高标准带来的是高质量,高质量催生高活力。我亦随之完成角色转换,主动投身各类教学竞赛与科研项目,在个人能力范围内开展各项工作,力求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公众号“北京陈大夫”对学校改革的评论,里面提到了大同“造城者”耿市长,作为一名大同人,经历过煤都漫天的沙尘暴,经过耿市长的治理后,大同展现了它的历史底蕴,“一轴双城”规划下,云冈石窟、古城、九龙壁等逐渐被人们熟知,同时肉眼可见,环境变好了,沙尘暴没有了,大同的天蓝了。耿市长给了大同一个全新的名片——历史古都,而不再是煤都;再回到海医,陈校长来之后的系列改革,海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医每天都在以“深圳速度”在发展,在进步。以前只能在新闻中见到的大咖,现在引入到医科院了;以前没有什么实验平台,现在医科院、重点实验平台一一落地,我们的科研条件改善了;以前只能羡慕别人的学校,现在海医成为地方医科大学学习交流的“打卡点”。今天的海医,迎来了新生,正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走向新阶段。
2025年5月,我怀着重在参与的思想,参加学校中层干部竞聘,并有幸入选。2025年7月23日,陈国强校长赴我所在部门调研,围绕机构设置、招生选拔、培养过程、学位授予及学生工作等关键环节提出了系列建议。随后,我们部门向校长做汇报工作,第一次近距离听校长讲话,说实话有点惊呆了,感慨校长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高度;后面随着学位评定等工作,更加深刻感受陈校长的工作高度,我们还忙碌在当前的工作,陈校已经为我们指出后面的几步工作;多次告知我们作为管理者,要去思考、研究,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也要注意战术的灵活性,要把握当下,设定目标,前瞻性思考未来。可以去对比一下,我们现在在改革,那么三年后学生的招生质量到底如何,5年后导师申请国自然等项目是否提升;等等。因此,我时常在心里默默感慨这位校长怎么什么都懂,看一眼就知道问题所在,就能对症给出方案。于是,我也经常加班,尽快熟悉政策、方针及具体执行,针对现在的工作我想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下面结合陈校的调研精神,谈谈我该如何开展本职工作。
1.理念转变。思想要走到行动前,陈校的谆谆教导,做一名研究型、服务型管理者,这促使我加快政策研读、强化顶层设计,力求实现由事务型向战略型转变,提升思维高度,强化服务温度。
2.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升级。根据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环节的具体要求,制定《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实施细则》。明确开题、中期、预答辩、答辩四个节点的要求,包括专家委员会构成、答辩时长、问题清单及整改时限,实行“节点不过、学位缓授”。进一步强化督导,在现有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专家库,针对研究生教学、培养督导出台管理细则,发挥督导监督、促进作用。定期开展研究生培养抽检,如发现未按规定或者弄虚作假者,计入导师动态考核结果。
3.我院已经搭建研究生管理质量大数据平台,对接教务、科研、学位系统,自动抓取学生成果、导师项目、论文抽检等数据,实现“一屏观质量、一网管全程”。通过大数据进一步提升数据读取、分析能力,从数据中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透过数据分析背后的原因所在。
4.高水平课程建设攻坚。实施“精品课程跃升计划”。每年遴选3门核心课程,给予专项经费,与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院校合作,引入校外名师共建指导,打造省级一流课程,3-5年力争突破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出台《研究生课程管理办法》,建立“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同行评议”三维评价,连续两年评价后5%的课程予以停开。
5.我校现有“东坡论坛”给予研究生科研视野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打造“研途领航”系列讲座,针对研究生群体,拟开展主编面对面、基金写作训练、科研绘图等更加实用的学术讲座;修订非学业因素标准,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学科或行业竞赛,打造海医研究生品牌。
“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俯首笃行,久久为功。”我将牢记陈校长“年轻干部要低头做事、抬头看路”的谆谆教诲,脚踏实地完成每一项工作,登高望远,低头做事的同时提升个人格局和素养,与海医共成长、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