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9月以来,一场以“科技强校”为核、以“创新驱动”为魂的深刻变革在校园内澎湃涌动。学校学术生态持续优化,创新活力加速迸发。作为一名参与寒热带候鸟人群健康队列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我亲身参与并见证了这场以“科技强校战略”为统领的改革进程,深感振奋,也获益良多。在此,结合个人经历,就学校的科研改革思路及“中国寒热带候鸟人群健康队列”建设作一分享。
一、 战略引领与赋能基层:松绑减负,激发活力,系统重构融大局
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两年的实践表明,学校改革之路,是一条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绘就的奋进之路。
1. “破立并举”显胆识,“创”的魄力激发内生动力。改革刀刃向内,直指科研体制机制壁垒。通过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建立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彻底破除制约创新活力的“枷锁”。学校实施“双百育才计划”,学术支撑计划,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科研沃土,为我们一线科研人员提供创新的机会和支撑。
2. “顶天立地”定方向,“新”的特质赋能平台与学科建设。改革紧扣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需求,高标准推进重大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升级。这些平台不是仪器设备的堆砌,而是吸引和汇聚不同层次的人才、开展原创性研究的“创新堡垒”。学校高效建成海南省医学科学院,重点建设公共科研平台,打造骨科运动系统研究中心、新药研发与转化中心、健康长寿和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海洋药物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并改造综合楼为4个部委重点实验室,支撑几个学院发展;着力聚焦热带医学、海洋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医学学科体系,重点发展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以及护理等学科;重点布局“候鸟人群队列”“医学和健康大数据”“黎医黎药”“海洋药物”等有组织的科研,确保学校科研工作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顶天”),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地”)。
3. “融通转化”见智慧,“统”的格局贡献海医力量。学校改革强调整合效应,将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平台建设、学科发展与成果转化统筹推进,将学校创新体系融入国家与区域发展大局。学校修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挂牌成立成果转化中心,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和区域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贡献不可或缺的“海医力量”。
二、 “中国寒热带候鸟人群健康队列”:改革思路的生动实践与创新典范
陈国强校长多次强调:科研工作者要坚决克服科研工作中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候鸟人群队列”正是这一理念的落地体现——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科研项目,更是一个服务一线、支撑创新的开放平台。
1. 它是“创”的胆识的直接产物:这一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基于海南资源禀赋的创举。“中国寒热带候鸟人群健康队列”是海南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共同发起的自主科研项目。每年有130多万名各省“候鸟老人”来海南过冬,隔年的4月再返回原住居地,这种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健康增龄为目的的大规模人群规律的迁徙行为在全球罕见。因此,针对中国寒热带的候鸟人群开展长期、系统的健康追踪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为此,我们必须具备“创”的胆识,去探索未知领域,建立全新的研究范式和大数据平台。整个项目设计,陈校全程参与指导,每一次的修改,都让我们醍醐灌顶,在不断的文献阅读和方案修订中,真正完善的不仅有项目方案,还有我们参与者的科研思维。
2. 它彰显了“新”的特质:本队列的建设深度融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气候医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前沿技术,是学科交叉创新的有力尝试。在去海南省人民医院宣讲候鸟人群队列建设方案前,我的理解还仅仅于此。在与临床科研专家宣讲和讨论完后,我深刻体会到了“拆除围墙,交叉融合,共赢发展”的战略远见与良苦用心,这一切已全面嵌入进了队列研究设计方案里。是的,如果打破医院的壁垒,以临床学科为支点,全省的医学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都可以被调动起来。以呼吸内科为例,如果通过海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带领全省从事呼吸病研究的临床科研人员积极思考,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再通过头脑风暴凝练成高水平的科学问题,候鸟队列研究办公室在学校科学发展研究院的帮助下,组织学校的方法学、生信分析、医科院的相关基础研究专家团队一起,召开高峰研讨会,将凝练的科学问题进行优化,通过队列研究解决疾病防控和临床问题,并提升我校多个学科的建设能力和水平。这样的交叉创新,我想正是“拆除围墙”、实现“共赢发展”的“初心”吧!
3. 它完美契合了“统”的战略:“中国寒热带候鸟人群队列”研究主动融入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和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国寒热带候鸟人群健康队列研究,收集候鸟人群社会行为、环境暴露、生理状态与慢病演变数据,通过自然实验范式与跨学科方法创新,可以突破传统健康队列的静态局限,其科学价值体现为三大跃升:在理论上构建“气候医学”新框架,重新诠释环境适应对健康的动态调控;在技术上开发暴露组学检测包、跨队列数据协议等工具链,实现从宏观迁徙行为到微观基因表达的贯通分析;在政策上为健康老龄化、区域协同治理提供量化决策支持,使海南从“过冬目的地”升级为“气候疗法”国家示范基地。此研究不仅助力中国在全球健康治理中掌握话语权,更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与气候变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从主动服务自贸港建设的角度出发,以项目为抓手,通过“统一”的科研方法和质控手段,让优势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基层,不仅为候鸟人群,更是为海南本土居民提供了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同时,通过科学研究,探索适用于迁徙型老年人的健康服务供给模式,为建设“候鸟友好型”城市与适应型公共卫生体系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
三、 共建共享:汇聚全校智慧,共同铸就国家队列建设新标杆
使命在肩,征途如虹。中国寒热带候鸟人群队列的建设不只是一个科研项目,更是全体海医人共同的事业。我们在此向全校各学院、各学科、各附属医院的专家学者、师生同仁发出最诚挚的邀请,让我们:
以“创”的胆识,投身这一开创性事业,在此平台上大胆设想、勇于实践;
以“新”的特质,在此舞台上交叉融合、协同攻关,产出颠覆性原创成果;
以“统”的格局,服务大局,贡献价值,以卓越贡献筑牢人民健康新防线!
目前,中国寒热带候鸟人群健康队列研究建设方案的首轮解读宣讲工作正在全面推进。队列建设亟需您的智慧、您的专业、您的热情!无论您来自哪个领域,您的参与都至关重要。让我们携手将候鸟人群队列建设成为学校科技改革的标杆、服务国家的典范。
如需更多消息,请联系我校“寒热带候鸟人群健康队列”项目办公室主任颜时姣(海南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