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科普】拖延症的真相:也许你并不是懒惰,而是害怕!
拖 / 延/ 症
拖延症的真相
明明有一科作业今天晚上就要截止提交了,你却忍不住刷了两小时短视频,擦了三次桌子,甚至开始整理一年都没动过的网盘......就是不愿意翻开作业本。
这个例子便是拖延的典型表现,那么拖延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又为什么会一拖再拖?现在,让我们走进它,揭露“明日复明日”背后的真相。
【拖延症】的真相
我们都知道相较于延迟满足,我们的大脑天生更喜欢立刻获得快感,也就是即时满足,例如,与刷手机立刻获得快乐相比,写论文的回报很远,需要的时间更长。
更深层的原因是,你可能在害怕——害怕论文写不好、害怕付出了努力还得不到好成绩。这种对失败和批评的焦虑,比任务本身更让我们难受。
于是,你的大脑选择了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来缓解焦虑——逃避,转而去做那些让你“暂时感觉良好的事”。
为什么会拖延?
我们为什么会拖延?并非单纯因为懒,而是还有其他因素:
1.对任务的恐惧:害怕开始后做不好,害怕结果不如人意。“完美主义”反而是拖延的温床,因为“只要我不开始,就不会失败”。
2.对未来的错觉:总以为“未来的自己”会有更多时间、更有精力、更聪明。把问题扔给未来的自己,是现在的自己最擅长的事。
3.奖励太遥远:学习的回报在未来,大脑却天生偏爱眼前的利益。
如何告别拖延?
既然知道了拖延症的原理,我们便可以对症下药了。
1.一招破敌:【5分钟启动法】
口诀:“管它做得好不好,先做5分钟再说!”一旦你开始做了,那可能就会发生神奇的事情:
任务带来的焦虑感会迅速下降
你将会进入状态,甚至可能停不下来,这就是“行动惯性”。
2.化整为零:【瑞士奶酪法】
一个大任务像一整块硬奶酪,无处下口,但是把它切成无数个小奶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任务”,就会好啃许多。
无效目标:“我要写一篇三千字论文”(压力山大!)
有效目标:“我现在就打开文档”--“我给论文起个标题”--“我写完第一段的开头一句”(每个任务都很简单)
每完成一个微小的步骤,就给自己一点肯定,积累成就感。
3.改变环境:【给大脑中“及时行乐的小人”制造障碍】
学习时:把手机开飞行模式,或者直接锁进柜子里。
清理桌面:只留下当前任务需要的东西,减少视觉干扰。
去图书馆/自习室:周围人都在学习,“及时行乐的小人”会不好意思捣乱。
4.奖励承诺:【安抚“及时行乐的小人”】
提前和自己谈好条件:“只要我们写完这一章,就奖励你一杯奶茶!”有了明确的、即时的奖励,“及时行乐的小人”会更愿意配合工作。
5.拥抱不完美:【告诉自己没关系】
放弃“一击必中”的完美主义。降低开始的压力,才能更快地启动。
最后,拖延是我们每个人终身都要对抗的弱点。哪怕偶尔拖延,也不是一件坏事,千万不要过度自责,那只会让我们陷入焦虑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