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科普】超越巴纳姆效应,找到真实自我
什么是巴纳姆效应?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被骗”。
这一心理倾向在1948年由伯特伦·福勒通过实验证实。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巴纳姆的名字将福勒证实的心理现象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定义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指的是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个人人格特点,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
生活中的巴纳姆效应

巴拉姆效应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娱乐为主的占星、算命、广告宣传,甚至是更具专业性的MBTI性格测试。而人类的大脑习惯性的去从模糊的概念中寻找与自己相符的部分,或者是自己期望看到的部分而弱化不同点,这一本能反应进则强化了人们对星座、MBTI等的信任和依赖。


巴纳姆效应既有利也有弊:
利的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增强自信心和归属感。如在面对一些积极,正面的描述时,我们可能会受到鼓励和支持,从而更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弊的一方面,它可能导致我们过于依赖外界的评价和描述,忽视自己的真实需求和特点。同时,它也可能让我们陷入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望中,导致心理失衡和挫败感。
启示
1.提高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真实特点和需求,避免受到模糊描述的误导。
2.批判性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模糊描述进行审慎分析,避免盲目接受。
3.获取更多信息:在做决策时,尽量收集更多具体和详细的信息,以便进行更为精确的判断。
4.合理运用:在生活中如果合理运用巴纳姆效应,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我们对未来有更强大的内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愿你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
成为那个既知人又自知,
既能胜人又善自胜的人,
用强大内心书写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