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乐海南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荣获2025年“海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十三载春秋耕耘杏林,在儿科医学教育上,以政治信念为灯塔,以创新理念为舟楫,照亮育人之路,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凡的育人华章,她就是儿科学院党委委员、副书记兼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的肖乐。近日,她荣获2025年“海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这份荣誉,是对她十余年如一日坚守与奉献的最好见证。党建引领,铸魂育人守初心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儿科医学教育工作者,...
孙学文海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荣获2025年“海南省优秀教师(海南省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一条深夜里依然闪烁的温暖回复,一场宿舍楼道里的促膝长谈,一张手绘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图”……这些看似平凡的碎片,拼接起中医学院孙学文老师十六年辅导员生涯的温暖图景。他未曾站在聚光灯下,却始终站在学生中间,用最温暖的陪伴,书写着不平凡的育人篇章。自2010年走上辅导员岗位以来,孙学文始终坚守在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
阳晓丽海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荣获“2025年海南省优秀教师”称号身形瘦削,气质恬淡如兰,这是护理学院阳晓丽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看似温婉柔弱的女教师,骨子里却蕴藏着不凡的坚韧——十五年如一日,她始终扎根护理教育教学一线,以爱心为灯、以责任为塔,用专业与热忱,为护理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近日,她刚刚获评2025年海南省优秀教师,这份荣誉,正是对她多年来默默耕耘与执着奉献的最佳认可与褒奖。...
近期,国际知名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和《Research》发表了我校何祖平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不仅为何祖平的科研履历再添璀璨一笔,更彰显出这位学者二十余载深耕生殖干细胞领域的坚守。2012年,他成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8年,他成为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杰出创新人才;2019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他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5年,...
“给家庭带来生命的希望。”彼时年少的她或许未曾预料,这句话会成为她毕生坚守的信仰。1999年,夏家辉院士有意与湘雅合作,恢复试管婴儿实验室的建立,并在研究生中挑中了“灵泛”的马燕琳参与协作。幸运的她踏入生殖医学领域……二十年如一日,从海南地贫防控的拓荒者,到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马燕琳将“守护生命希望”的初心淬炼成照亮千家万户的明灯。心系民生:地贫的产前诊断地中海贫血是由基因缺陷造成的血液疾病,...
在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一附院”)的眼科诊室和手术室里,经常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说话时话语温和,执刀时眼神专注,他就是海医一附院副院长、眼科主任黄雄高。不久前他刚荣获2024年度“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奖”,这份荣誉,正是对他扎根海南眼科领域二十载、推动海南眼科事业蓬勃发展的充分肯定。不忘初心,立志填补空白2005年,黄雄高从武汉大学眼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只身来到海南,进入海医一附院眼科工作。...
推开润深楼海洋天然药物研究实验室微生物室的门,一阵沁人心脾的凉意迎面而来。室内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泛着晶莹光泽的锥形瓶,瓶中来自深海的青霉菌和曲霉菌正与大米、燕麦等发生着奇妙的生化反应。在一群专注的研究人员中,一位学者正小心翼翼举着锥形瓶,仔细观察瓶中的微观宇宙,宛如捧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这位学者,正是海南省医学科学院的杨献文教授。2024年,他加入海医,继续深耕于海洋微生物研究领域。坚持科研的纯粹与热爱聊到科研,...
近日,海南省第八次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2025年海南省“五四”表彰会隆重举行,我校2012级中医学专业校友、澄迈县中医院副院长吴维炎凭借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医药传承、科研创新及青年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卓越贡献,荣获“海南省先进工作者”及“海南青年五四奖章”两项省级最高荣誉。作为扎根基层近十载的“年轻老中医”,他以创新实践推动中医药服务下沉,用青春热血诠释医者担当,成为海南自贸港基层医疗改革的青年标杆人物。...
我校黎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青年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这支由年轻学者组成的团队,怀揣对民族医药传承的执着与热爱,以“挖掘、传承、创新”黎医药为使命,致力于构建黎医药基础理论体系,填补其无文字记载、无理论基础的学术空白,让这一民族瑰宝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绽放新光彩。团队成员(由左至右):王秋月、郑继贤、邱时、杨旭、李凯、赖名殷、吴妹、马天鹏团队主要依托中医学院,由海南省首批双百人才团队——热带特色中医药(民族医药)...
2019年,蒋新军在北京大学攻读完护理学博士后,再次回到我校国际护理学院成为一名青年教师。近五年间,她以学科交叉为突破点,带领健康与慢性病管理团队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培养出一批兼具专业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更在抗疫一线和自贸港建设中践行医者担当,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学者的多重使命。01打破学科壁垒,终结护理国自然五年来“零获批”初回学校时,蒋新军面临的科研条件并不理想:办公资源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