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TEACHING AND RESEARCH

从椰城到狮城,这场医学生成长之旅圆满结束

2025-08-28
作者:张腾飞 编辑:吴京京 供稿:教务处 审核:邓可颂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5-08-28

暑期,我校教务处联合外语部组织39名优秀学子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了为期8天的“医学与生命科学”访学活动。此行由教务处余桐、路柯两位老师带队,旨在进一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深化对学术体系的认知,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本次活动采用名师授课、医疗机构观摩、名校讲座等多元形式为学生搭建了深度感知新加坡国立大学学术氛围与新加坡医疗发展的平台。


图片


学术课程:前沿理论与创新教学

7月21日,项目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正式启动。新加坡国立大学项目相关负责人对我校师生一行表示热烈欢迎。此次交流学习了解剖学专家Sara Kashkouli Rahmanzadeh博士通过解剖博物馆移动课堂,生动解析人体系统演化与功能;神经科学专家Deepika Kandilya教授结合临床案例,揭示大脑与周围神经的运作奥秘;John Bino Stephen博士的“心率实验”让学员通过听诊器直观感知心血管规律;Satish R.L博士以“汉堡之旅”类比消化过程,生动阐释器官协同机制;最引人注目的是Arthur Lau与Satish R.L博士的“人体彩绘”课堂,学员在手掌上绘制肌肉血管结构,将抽象解剖知识转化为立体可视化学习。


图片

Sara Kashkouli Rahmanzadeh博士授课


图片

Deepika Kandilya教授授课


图片

John Bino Stephen博士授课


图片

Satish R.L博士授课


图片


图片

Arthur Lau与Satish R.L博士的“人体彩绘”课堂


专家讲座:名校讲堂聚焦医疗前沿


图片


新加坡国立大学健康信息学中心创始主任Danny Poo博士为访学团带来首场医学讲座。他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移动健康为核心,系统阐述了电子健康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医疗效率、精准度与普惠性。他强调,健康信息学的终极目标是以科技驱动医学进步,为未来医疗发展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讲座深化了同学们对数字化医疗的理解,启发了同学们对技术与医学融合的思考。


图片


在南洋理工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Joe Yeong博士为访学团带来第二场医学讲座。Yeong博士从免疫病理学基础出发,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临床与全球健康中的应用、前沿实验技术及医疗设备创新,强调医学技术发展需平衡科学深度与临床转化价值,才能最终实现医疗结局的优化。

实践探索:医疗机构参访与临床见闻

学术探索不仅限于课堂,访学团还前往亚洲领先的皮肤专科医疗机构——新加坡国家皮肤中心(National Skin Centre, NSC)进行学术交流。同学们实地参观了换药室、化验室、光疗室及门诊部,深入了解了新加坡专科医院的运作模式与临床研究体系,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医疗视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访学团前往李光前医学院(Lee Kong Chian School of Medicine , LKC Medicine)参访新加坡首个生物医学技术孵化器——co11ab Novena。该孵化器由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及国家医疗集团联合设立,致力于培育生物医学科技初创企业,推动医疗创新生态发展。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孵化器的运作模式,近距离接触了前沿医疗科技项目,并与科研人员交流创新转化经验。此次参访为同学们拓展了医疗科技产业化的国际视野,启发了同学们对医工交叉领域的思考。


图片


图片


文化体验:亚洲多元文明的交融

专业学习之余,学生还参访了亚洲文明博物馆和滨海湾花园,拓宽了文化视野。在亚洲文明博物馆,同学们深入体会了亚洲多元文明的交融。滨海湾花园的超级树和生态冷室则展现了新加坡现代生态科技的魅力,为医学访学增添人文与自然体验。


图片

亚洲文明博物馆


图片 

滨海湾花园


结业汇报:多元化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7月25日,项目迎来收官之日。八个学习小组通过模型展示、数字演示和案例研究等形式,展现了五天的解剖学学习成果。新加坡国立大学Sara Kashkouli博士在点评中强调:医学工作者既要把握宏观大局,又要注重细节观察,鼓励同学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以创新思维迎接医学挑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生感悟:研学之旅启迪医学思考

区博:作为一名大一医学学子,七天的旅程,每一天都令我对医学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它是结构与临床的连接,是科研与产业的纽带,是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是知识与表达的共振,是自然系统的缩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联结。

曾蓉蓉:我深知此次访学只是医学学习旅程中的一段精彩片段,感谢学校提供此次机会,也感恩NUS教授们的倾囊相授,以及各位老师在行程中的细致安排。此次新加坡之行,我们带回来的不仅是笔记与证书,还有对医学人文的深刻理解、对国际医疗前沿的敏锐触觉。正如NUS解剖博物馆墙上的标语所言:“认识人体,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命”。我相信在未来,海医学子将带着这份热忱与收获,继续深耕医学知识,为学校医学教育发展与自身成长努力奋进!

吕畅:这次走出国门,我们并非为仰望他人而来,而是怀着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观察、去理解差异,最终带着反思归来。未来的医学之路依旧漫长,我愿脚踏祖国大地,心怀世界之光,在属于我们的土地上,走得更坚定,也更从容。

邱艺:回首这一周的交流学习时光,我深感自己收获颇丰。在学术上,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人文素养上,我得到了深刻的熏陶与提升;在团队合作中,我收获了宝贵的友谊与成长。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追求卓越。我深知,医学之路漫长而艰辛,但只要我们怀揣梦想,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够在这条道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王苏琪煜:离开新加坡的那天,飞机起飞时,我望着窗外逐渐缩小的城市轮廓,突然明白这段旅程的意义:它不仅让我学到了解剖学知识,锻炼了英语口语能力,见识了顶尖学府的风采,更让我在欢笑与协作中,得到了友谊和成长。那些课堂上的专注、旅程中的沉醉、团队里的默契,都将成为未来前行时最珍贵的力量。

作为我校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此次访学之旅不仅令学生接触到前沿学术资源,更在文化浸润中拓宽全球视野,加强沟通协作能力。未来,学校将继续为广大学子搭建更多探索世界、提升自我的平台,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医学人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