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TEACHING AND RESEARCH

深化国际教育合作 共育新时代医学人才——2025年暑期西英格兰大学医学交流项目圆满结束

2025-09-27
作者:李红 编辑:吴京京 供稿:教务处 审核:邓可颂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5-09-27

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医学人才,7月19日至8月8日,我校西英格兰学院通过英语水平测试、专业潜力评估、综合素质考察等多维度选拔,最终选派30名学生组成研学团队赴英国西英格兰大学开展为期三周的暑期研学活动。



出发前,校领导专题召开行前培训会,围绕“外事纪律、学术诚信、安全防护”三大核心,强调“既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更要坚守中国医学教育初心”,为研学活动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本次暑期研学活动携手西英格兰大学,紧密围绕国际医学教育前沿,为研学团量身定制“语言文化+专业实践”双模块课程体系。语言课程聚焦“医疗场景英语应用”,通过“医患沟通模拟”“医学文献阅读”等实战化训练,提升学生跨文化医疗服务能力;专业课程则对接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标准,融入英国高等医学教育特色,为学生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知识框架。

在西英格兰大学Glenside校区医学技术模拟中心,一场融合“高科技+高仿真”的实践教学正在展开:学生们在导师指导下操作CT模拟设备、通过高仿真模拟人完成“多发伤急救”“心肺复苏”等标准化情景训练、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系统学习人体解剖图谱与精神障碍诊疗流程。“这种沉浸式实践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国际先进医学教育模式,尤其是VR解剖系统对复杂结构的动态呈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抽象难懂的痛点。”参与训练的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李同学表示。




项目特别设置“运动损伤康复全流程演练”模块,涵盖损伤评估、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环节,学生分组设计康复方案并现场演示,导师从“循证医学”“人文关怀”双重视角点评指导。这种“理论-模拟-实战”三阶教学模式,有效衔接了课堂知识与临床实践,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体现了“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




“医学是科学,更是人文。跨文化医疗服务需要懂技术,更要懂文化。”项目负责人在总结时强调。为此,研学团队设计了“文化浸润+医疗认知”双线考察路线: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学生们重点参观“医学发展史”展区,对比中西方传统医学智慧;在牛津大学,通过走访医学部图书馆与校史陈列馆,了解现代医学教育的演进历程;在巴斯古城,考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时,学生们特别关注“古城医疗资源配置”,探讨“传统社区医疗与现代康养服务融合”的可能性。

“英国聚餐礼仪中的分餐制预约文化,看似日常,实则与医疗服务中的隐私保护、知情同意理念相通。”护理学专业张同学在心得中写道,“未来面对国际患者时,这些文化认知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建立信任,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这种以文化人的培养方式,为学生未来参与国际医疗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积累了文化资本。”

使命担当:彰显新时代医学青年成长力量

三周的研学之旅,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升,更是精神品格的淬炼。从初期依赖翻译工具沟通,到能用英语流畅完成“中英医疗体系对比”专题汇报;从集体协作处理生活事务,到自主规划“社区医疗调研”实践任务;从被动参与课程学习,到主动向导师请教“远程医疗在基层的应用”——学生们的成长体现在细节中。结业仪式上,西英格兰大学医学教育中心主任MEI教授评价:“海南医科大学学生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家国情怀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是全球健康共同体的积极建设者。”




康复技术专业王同学在研学日记中写道:“站在牛津大学医学史馆,看着百年前医学前辈的实验笔记,我深感医学事业的厚重;而VR技术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又让我看到创新的力量。回国后,我要把所学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为海南自贸港康复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学生们的心声,彰显了新时代医学青年“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人民健康”的使命担当。

此次研学活动是海南医科大学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推进“新医科”建设的生动实践,不仅搭建了跨文化医学教育交流平台,更探索了“国际化培养+实践创新”的医学人才培育新模式。未来,学校将与西英格兰大学深化合作,拓展“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共同打造“国际化、高水平、重实践”的医学人才培养平台,为健康中国建设和教育强国战略贡献更多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