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知名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和《Research》发表了我校何祖平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不仅为何祖平的科研履历再添璀璨一笔,更彰显出这位学者二十余载深耕生殖干细胞领域的坚守。

2012年,他成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8年,他成为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杰出创新人才;2019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他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5年,他被认定为海南自贸港高层次C类人才(海南省领军人才)……何祖平教授的科研脚步始终未停——实验室的灯光见证过无数个探索的深夜,培养皿中的细胞记录着每一次关键的突破,而他对干细胞领域的热忱,早已化作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的持续动力。
一为“生”,二为“死”
谈及为何会选择从事生殖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领域的研究,何祖平的目光穿过办公室窗外的椰子树叶,语气坚定:“一为生,二为死。”这六个字,更是他科研生涯最凝练的注脚。
“生”的重量,在中国人口发展的现实图景中尤为清晰。与20多年前相比,中国育龄人群中的不孕不育率已从3%显著上升至当前的17.5%,试管婴儿技术虽已成熟,但胚胎停育、反复流产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这驱使着生殖干细胞的研究发展——“生殖干细胞是生命的‘种子’,它的命运调控机制不明确,就难以真正破解生育难题。”

而“死”的命题,则源于他对人类健康终点的深刻思考。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癌症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因,成为人类生命的重大威胁。何祖平团队在肿瘤干细胞领域的研究自2012年开始已持续十余年,他们发现:AZGP1P2介导前列腺癌干细胞的干性与凋亡,并通过UBA1/RBM15介导的TPM1 mRNA的降解来抑制前列腺癌中的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从而促进多西他赛的治疗效果《Research, 2023》。这些研究提示,只要肿瘤干细胞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成果,并应用于临床治疗,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可提高二十岁。
这种对“生”与“死”的双向叩问,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高度契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他们探索生殖与肿瘤领域的未知边界;面向经济主战场,研究成果有望催生辅助生殖新技术与肿瘤精准治疗药物;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直接回应“健康中国2030”中“提高生育率”“降低癌症死亡率”的核心目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从解决“不能生”到“活得久”,始终以百姓需求为科研原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仅是科研方法论,更是何祖平团队的价值准则,正如他常说的:“我们的论文写在实验室的培养皿里,更要服务于临床病人。”
炽热的育人之心不变
如果说科研是何祖平事业的“主航道”,那么育人则是他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这份初心,源于他刻在骨子里的“感恩基因”。
“我读大学、硕士和博士时的学费都是免费的,祖国培养了我。”2011年2月,何祖平结束在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和助理教授的7年之旅,毅然选择回国。回忆起当时的想法,他的回答很干脆,“爱国就是为祖国教书育人、培养更多人才。”这一选择,不仅是个人情怀的归依,更开启了他教育生涯的三次“创业”——从上海交大到湖南师大,再到如今的海南医科大学。他用近15年时间,培养出7名博士后、16名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还有4000多名大学生绿苗正茁壮成长。
他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希望同学们“做科研要有扎根科研的兴趣和目标,有慎独的勇气和自律之心,有持之以恒的定力。”10年前,他加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高峰学科计划(双百人才计划),现在,他成为了海医“双百计划”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的导师,继续播撒教育的种子。参加我校“双百计划”的徐亦辰老师说:“在何老师指导的一次次高水平的组会探讨中,我的科研视野不断拓展,思维方式日渐成熟,我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研不仅需要广度的涉猎,更需要深度的聚焦。”
在他的培养下,学生们的成长故事各有精彩:吴斯同学本科阶段顺利发表二区SCI研究论文,并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保送成为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他培养并推荐谢芃同学到美国犹他大学攻读医学硕士与博士学位(M.D.);他培养的研究生姚晨成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入选上海市扬帆人才计划。说着同学们的成长故事,何祖平的脸上漾着笑意。

到海医是何祖平的“第三次创业”。谈起这次“创业”,他有新认知、新感悟。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而海医是自贸港内唯一一所医科大学,担任健康强港和教育强港的义务。过去两年来,国强校长领衔推动海医全面改革,破立并举,蹄疾步稳,以“破天荒”的姿态守正前行。海南省医学科学院正在探索一条“平台—教育—科技—人才—机制—产业”多维联动的发展路径,布局四大特色研究中心:骨科运动系统研究中心、新药研发与转化中心、健康长寿和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海洋药物研究中心,超20个研究团队在这里潜心研究,为平台建设与科研成果转化注入非凡活力。
“加入海医,是新拼搏,更是新奉献。”“在湖南师大时,我想着要为母校多培养人才;到了海医,就要为自贸港多培养能扎根、能干事的医学栋梁。”他的话语中,既有科学家的担当,更有建设者的豪情。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育人之心,历久弥坚。”从美国的科研实验室到海南自贸港热土,何祖平用二十余载光阴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使命与担当。他的科研,与国家需求同频;他的教育,与学生成长共振;他的人生,与时代脉搏交织。
老师,我想对您说
刘上萱(海医在读本科生):每次组会,您对我们本科生的科研启蒙都非常重视,不仅分析当下的研究热点、详细讲解应该如何阅读文献,还缜密规划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充分激发了我们的科研兴趣。
张力匀(海医在读本科生):最难忘的是您对我们的科创申报书的倾注,从核心构想到细节表述,都一丝不苟地批阅、讨论、打磨,这份严谨与投入不仅提升了文本质量,更在我心中深深埋下了科研求真的种子。
陈安琪(海医在读硕士生):您以身作则,每天早上六点起来跑五公里,与我们分享锻炼心得体会。我很荣幸能加入这个课题组。
张栋(海医联合培养博士生):您亲切得像朋友、温暖得像爸爸。作为一名来南方求学的北方人,我感受到了像家一样的温暖。犹记得,为了赶我的一篇文章的交稿日期,您即使在大年三十也认真批改,及时回复问题。召开组会也从不怠慢,有时甚至还没吃晚饭拿了一罐咖啡就赶来给我们开组会,遇到难理解的部分还会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给我们讲解。
吴斯(本科毕业生):一直以来,您看待问题的大局观以及严谨的科研态度深深影响着我,让我明白:只有经得起推敲的数据才能make sense;只有一直moving forward才能推动自己不断向前!仍记得您当初为了给我改大创申报书,都没有顾得上吃饭,前脚刚从会议室出来,后脚就走进办公室,帮我修改实验思路与前期进展……
杜黎(博士研究生毕业生):我最喜欢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会了我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成为何老师的学生是我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