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海南医科大学(海南省医学科学院)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其独特的文化符号系统。这些标识演变不仅承载着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更记录着学校发展的时代印记。
一、校训:从“求是、创新”到“厚德、严谨、博学、和谐”
学校校训曾历经演变。早在1996年,学校立足医学院校特点,确立“求是、创新”为校训,体现出对科学精神与开拓意识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校领导在龙华校区拍照
2005年,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化和育人目标的提升,学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校训丰富为“厚德、严谨、博学、和谐”,并沿用至今。

学校2006年宣传册内页
这八个字各有经典出处与深厚内涵:
“厚德”一词,源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严谨”一词,源自《棋经十三篇》:“博弈之道,贵乎谨严”,强调教学、科研和医疗之态度。
“博学”一词,源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强调学术包容和师生学识之要求。
“和谐”一词,源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强调民主平等,全面发展之办学理念。
校训从四个维度构建起师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引。
二、校风:一脉相承,日益丰富
校风建设始于1990年提出的“团结、勤奋、求是、进取”,覆盖学风、教风、机关作风和医德医风多个层面。随后校风内涵不断拓展,形成以“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文明礼貌”为代表的整体风貌,体现出学校在行为文化层面的持续积累和规范引导。
三、校徽演变:从无到有,从具象到象征
在学校早期阶段,校徽记录较为模糊,学生曾佩戴“海南医专”“广东省第八卫生学校”等字样徽章。

学校校史馆保存学生胸牌式校徽
1993年独立建院后,学校开始使用两套标准字,其中繁体校名为书法家郑志聪先生题写。

学校在龙华校区校门,悬挂两个字体校名
校徽设计也经历多次更迭:
早期曾使用蓝白底衬、顶置红色太阳的图案;

2007年前后推出“医学宝鼎”校徽,以药碾、鼎、书简等元素象征医学庄严与传统传承;

2012年起,校徽英文名由“COLLEGE”改为“UNIVERSITY”,体现办学层次的提升;

2024年,学校发布新版校徽,融合蛇杖、海浪、椰树、地球等元素,突出热带医学特色和国际化视野,主色调“海医红”传递出历史与活力并存的气息。同时,海南省医学科学院院徽以“医学蓝”为主调,延续书本、蛇杖、椰树等元素,强调科研创新与突破精神。

四、校歌:凝聚共识,咏志润心
2008年校庆期间,学校推出《医学宝鼎之歌》,作为凝聚共识、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此前校徽、校训的征集工作一脉相承,反映出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推进。

2025年,新校歌已经公开征集意见,待最终确定。
五、海医精神:不断提炼,持续践行
“海医精神”历经多年积淀,从2005年提出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顾全大局、团结向上、爱岗敬业、 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到2007年正式概括为“自强不息、团结向上、奋发有为”。
2024年,随着学校更名医科大学,精神内涵进一步拓展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放包容,追求卓越”,体现出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主线。
六、医学卷轴与宝鼎:校园中的文化象征
校园中的宝鼎与医学卷轴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它们不仅美化校园环境,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师生的文化认同。

医学鼎成为学校的地理中心和文化符号

医学鼎初期简洁上书“医学院”
医学卷轴以希波克拉底和神农氏像象征中西医融合,两侧绘有星辰、天使、火、龙等元素,寓意人类繁衍与文明进程。中间饰以显微镜、药碾及太阳,体现医学传承与自然共生。主图以海浪、椰树、帆船等南海风貌,彰显学校的地域特色和海医精神。
卷轴初期为医学生誓言

2008年学校六十周年校庆后卷轴更新
文化符号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印记。海南医科大学在校训、校风、校徽、校歌等方面的建设与演变,反映出学校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也成为激励全体师生医护员工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