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思政·人文大讲坛”专家讲座之三十三】

发布日期:2025-03-17    浏览次数:

【“南海思政·人文大讲坛”专家讲座之三十三】

当医学思维遇见海权博弈

——吴士存海医大报告:2025南海维权挑战的"病理诊断"与"靶向治疗"


海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南海思政·人文大讲坛"第三十三期暨"时政前沿"周末大讲堂首期活动于3月14日上午在校国际报告厅成功举办。中国南海研究院创始院长、海南华阳海洋合作与治理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士存教授应邀作题为《2025年南海形势:挑战及应对》的专题报告,系统阐释我国经略南海的战略智慧。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王身坚主持。海南医科大学部分中层干部代表,各院系辅导员、教师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职工,以及在校学生代表、市民听众近500人参加活动其中学生听众达400余人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



王身坚在主持致辞中表示,身处海南自贸港建设与南海风云际会的时代坐标下,医学人才既要精研医术,更需深谙国家发展脉搏。他指出,"南海思政·人文大讲坛"与全新推出的"时政前沿"周末大讲堂,始终致力于构建医学与人文交融的思想高地。本次特别邀请我国南海战略研究领军人物吴士存教授担纲首讲,正是通过跨学科对话启迪医学人才的家国视野。致辞中,王身坚以精妙的医学隐喻诠释学术大家风范:海权"病理学家":深耕南海研究三十载,精准剖析争议症结,主导中越北部湾划界等重大国家谈判;战略"影像学权威":融合哈佛、霍普金斯学术淬炼,以400余项研究成果构建南海问题的立体影像图谱;学术"基因工程师":30部著作与400篇论文铸就学科基因库,培育出代际传承的战略研究人才梯队。王身坚寄语在场师生,"这场特殊的临床思维训练,将启发我们解码南海战略的心跳节律,将医学人文精神升华为经略深蓝的使命担当。"他希望师生暂离实验室与诊室,透过这场战略影像学的"全景CT扫描",共同探寻国家海洋命运的生命密码。



吴士存教授在讲座中系统阐述了南海问题的本质与演进脉络。他指出,南海问题的实质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围绕南沙群岛部分岛礁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争议。通过历史维度分析,南海争议的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不存在主权争议;60年代至90年代初,部分国家非法侵占中国南沙岛礁;1990-2009年局势相对平稳;2010年后域外势力介入导致复杂化升级。

多维解析问题成因

士存教授从战略高度剖析南海争议的深层次动因:一是地缘战略价值突出,南海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航运要道,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二是资源开发利益驱动,周边国家觊觎南海丰富油气资源,加剧非法侵占行为;三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度设计存在模糊性,个别国家曲解公约条款进行过度海洋主张;四是特定历史时期我国海上力量建设与维权能力存在客观局限。

精准研判形势特征

针对当前南海态势,吴士存教授总结三大特点:美国持续加强军事存在推动南海问题军事化;菲律宾等国单边侵权行动呈现常态化趋势;西方势力操纵国际舆论抹黑中国正当维权行动。

科学谋划应对之策

面对未来挑战,吴士存教授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一是强化海上维权执法,坚决维护岛礁建设成果与渔业生产秩序;二是深化法理斗争,坚决驳斥所谓南海仲裁案非法裁决;三是推进规则构建,加快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及"准则"磋商;四是加强国际传播,构建南海历史与法理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



在学术交流环节,吴士存教授与现场师生围绕海洋医学科技支撑维权实践、南海叙事体系构建路径、现代化海上力量建设战略等议题开展深度研讨和交流。这场医学与地缘政治学的跨界对话,围绕"医学科技赋能海洋治理"主题,凸显了多学科协同服务国家海洋战略的实践价值。

最后,王身坚为讲座作总结致辞。他同样以医学隐喻对讲座进行了归纳:以一台精密的外科手术类比讲座阐释南海问题的三个维度:第一刀——从法理角度夯实断续线历史依据;第二刀——从战略高度剖析域外干涉本质;第三刀——以前瞻视野提出中国方案。他指出,这场讲座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更是对“海洋强国”战略的学术诠释。作为身处南海前沿的海南高校师生,我们更应主动关注这片蓝色国土的脉搏跳动。毕竟,南海维权需要科技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及“向海图强”战略的实施同样呼唤海洋医学的创新突破。他勉励广大医学生,主动将医学专业发展与海洋强国建设相结合,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上应急救援等领域贡献科技力量。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纷纷表示,吴士存教授的精彩讲座为我们厘清了南海问题的历史脉络,系统、全面地诠释分析了南海形势的走向及挑战,深化了大家对南海问题及南海形势的认知,增进了对国际形势的了解,并开阔了学术视野、启迪了思维智慧。

(文 :徐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