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课堂 >> 2025 >> 正文
细胞外囊泡的奥秘 | 外泌体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
发布时间:2025-09-04 发布者: 浏览次数:

细胞外囊泡的奥秘 | 外泌体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

维思克思生命科学 外泌体知识星球
2025年08月06日 17:39

认识外泌体

从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开始

最近,意大利的一群科学家在《Nature Review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超有意思的综述,主题是“细胞外囊泡的物理化学性质”。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细胞外囊泡(EVs)的各种特性,从它们的组成到功能,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微观世界的宝库。看完之后,我感觉对细胞外囊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它们在医学上的应用充满了期待。


01 细胞外囊泡是什么?

细胞外囊泡就像是细胞的“快递员”,它们被一层薄薄的脂质双层膜包裹着,大小在纳米级到微米级之间。几乎所有细胞都能释放出这些小家伙,它们能在细胞、组织、器官甚至不同的生物体之间传递各种生物活性分子,比如蛋白质、RNA、脂质和代谢物。想想看,这些小小的囊泡就像是细胞之间的“信使”,帮助细胞们交流信息。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怎么利用细胞外囊泡来做一些很酷的事情。比如,它们可以被开发成生物材料,用来制造药物递送的纳米载体,甚至还能作为治疗剂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不过,要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细胞外囊泡的分离、表征和大规模制造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你可能会问,这些挑战到底有多大呢?这就得从细胞外囊泡的复杂性说起啦。


02 细胞外囊泡的物理化学性质

细胞外囊泡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它们在大小、组成、膜结构、表面相互作用、货物和共分离物等方面都存在着异质性。这种异质性让细胞外囊泡的纯度和鉴定变得特别复杂,但也正是这种复杂性,让它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就好比说,每个细胞外囊泡都像是一个独特的“小包裹”,里面装着不同的货物,而这些货物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它们的功能。


EV物理化学性质概图

1. 尺寸大小(一般是30-1000nm)

2. Zeta点位(一般是-10~-70mV)

3. 形态(一般是球状或茶托状、杯状)

4. 刚性(一般是10-30mN/m)

5. 共分离物(一般是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糖)

6. 膜组成物(一般是组成膜的脂质分子)

7. 腔内组成物(一般是膜包裹的生物分子,如蛋白、核酸、脂质、代谢物、糖等)

8. 界面组成物(一般指的是界面上的生物分子,如跨膜蛋白或配体蛋白、核酸、脂质、糖链等)

纯度的挑战

纯度对于生物制品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剂量。对于细胞外囊泡来说,纯度的定义就有点复杂了。因为它们本身就很“杂”,里面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分子,还可能混杂着一些脂蛋白之类的共分离物。这些共分离物有时候很难和细胞外囊泡本身区分开来,给纯度的测定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就好比在一堆沙子里找金子,虽然我们知道金子就在那里,但要把它们完全分开可不容易。

不过,科学家们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通过测量细胞外囊泡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比如大小、刚性、膜组成物等,来给它们“打分”,从而评估纯度。就像给水果分级一样,通过这些指标来判断细胞外囊泡的质量。这就好比我们在市场上挑选水果,虽然每个水果都不一样,但通过大小、颜色和质地等指标,我们还是能大致判断它们的好坏。

热力学和生物分子冠

细胞外囊泡的热力学性质和生物分子冠也是研究的重点。细胞外囊泡在生物液体中,就像是一群“社交达人”,它们会和周围的蛋白质、脂蛋白等发生各种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不仅会影响细胞外囊泡的稳定性,还可能改变它们的功能。就好比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和不同的人交流,可能会改变他的行为和态度。

比如,当细胞外囊泡在血液中游荡时,它们会形成一种叫做“生物分子冠”的结构。这个生物分子冠就像是细胞外囊泡的“保护罩”,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地在复杂的生物环境中生存。而且,这个保护罩还能影响细胞外囊泡的细胞摄取和体内分布,就像是给细胞外囊泡穿上了一件“隐身衣”。这就好比我们在外面旅行时,穿上合适的衣服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避免受到外界的伤害。


03 细胞外囊泡的生物学特性

细胞外囊泡不仅物理化学性质复杂,它们的生物学特性也相当有趣。这些特性决定了细胞外囊泡在生物体内的行为和功能,就好比一辆车的性能决定了它能开多远、多快。

稳定性

细胞外囊泡在体外通常很稳定,即使经过冷冻和解冻,也不会轻易受损。有些细胞外囊泡还能在低pH或者低离子强度的恶劣环境中保持稳定,甚至能耐受冻干操作。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长期储存中保持活性,这对于药物递送来说是个很大的优势。就好比一个坚固的箱子,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保护里面的物品。

货物保护

细胞外囊泡的脂质膜就像是一个“保护罩”,能够保护里面的生物活性分子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对于一些容易降解的分子,比如RNA和细胞因子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而且,当蛋白质吸附到细胞外囊泡的表面时,还能进一步增强这种保护作用。这就像是在保护罩外面再加一层防护网,让里面的货物更加安全。

免疫原性

理论上,细胞外囊泡是由生物体自身的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所以不应该引发免疫反应。不过,实际的情况可能会更复杂。比如,细胞外囊泡的大小、组成、剂量以及生物分子冠的成分,都可能影响它们的免疫原性。这就需要科学家们在开发细胞外囊泡相关产品时,格外小心,确保它们的安全性。就好比我们在设计一款新产品时,需要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确保它对用户是安全的。

清除

对于治疗应用来说,细胞外囊泡需要在被清除之前到达靶细胞。研究表明,细胞外囊泡在小鼠体内的清除速度很快,但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它们的停留时间会更长。而且,细胞外囊泡的电荷和大小也会影响它们的清除速度。通过修饰细胞外囊泡的表面,比如添加抗吞噬分子,可以延长它们的循环半衰期,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发挥作用。这就像是给细胞外囊泡穿上了一件“防弹衣”,让它们在体内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

跨越生理屏障

细胞外囊泡能够穿越一些生理屏障,比如内皮屏障和血脑屏障。这使得它们有可能成为药物递送的“特种兵”,将药物精准地送到需要的地方。不过,细胞外囊泡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目前科学家们还在研究中。就好比我们在探索一条未知的路,虽然已经看到了曙光,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找到答案。

靶向性

细胞外囊泡表面的特定分子可以让它们与特定的细胞结合,实现靶向递送。而且,通过工程改造,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增强细胞外囊泡的靶向性。这对于精准医疗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就好比我们用GPS导航,能够精准地找到目的地,细胞外囊泡也可以帮助药物精准地找到目标细胞。

调节细胞生理

细胞外囊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比如,它们可以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的信号级联反应,改变细胞的行为和功能。或者,它们可以将货物直接释放到细胞内,直接影响细胞的功能。这种能力让细胞外囊泡在治疗疾病方面有了很大的潜力。就好比我们在调节一个机器的运行,通过改变一些关键的部件,可以让机器运行得更好。


04 总结

细胞外囊泡的多功能性是其最大优势

细胞外囊泡(EVs)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具有极高的多功能性。这种多功能性不仅体现在它们能够携带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RNA、脂质等),还体现在它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与靶细胞相互作用。例如,EVs可以通过表面分子实现靶向递送,也可以通过融合或内化直接将货物传递到细胞内。这种多功能性使得EVs在药物递送、疾病诊断和治疗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生物分子冠的双重角色

生物分子冠是细胞外囊泡在生物液体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它既可以是EVs的“保护罩”,也可以是其功能的“调节器”。一方面,生物分子冠可以保护EVs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增强其稳定性;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影响EVs的细胞摄取和体内分布。这种双重角色使得生物分子冠在EVs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细胞外囊泡的异质性是挑战也是机遇

细胞外囊泡的异质性是其研究和应用中的一大挑战。EVs在大小、组成、膜结构、表面相互作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它们的纯度和鉴定变得复杂。然而,这种异质性也为EVs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通过深入研究EVs的异质性,我们可以开发出针对不同疾病和治疗需求的个性化EVs产品。

细胞外囊泡的稳定性是其临床应用的关键

细胞外囊泡在体外的稳定性是其临床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EVs在冷冻、解冻、低pH和低离子强度等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使其能够长期储存并保持活性。这种稳定性不仅有助于EVs的运输和储存,还为EVs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便利。未来,通过优化EVs的制备和储存条件,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从而推动EVs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细胞外囊泡的靶向性是精准医疗的希望

细胞外囊泡的靶向性是其在精准医疗中的重要特性。通过表面分子的修饰,EVs可以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靶向递送。这种靶向性不仅提高了药物递送的效率,还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未来,通过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我们可以进一步增强EVs的靶向性,使其在癌症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生物屏障穿越能力是其独特优势

细胞外囊泡能够穿越一些生理屏障,如内皮屏障和血脑屏障。这一特性使得EVs能够将药物递送到传统药物难以到达的部位,如大脑和肿瘤组织。这种生物屏障穿越能力为EVs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独特的优势。未来,通过深入研究EVs的穿越机制,我们可以开发出更高效的EVs药物递送系统。


尽管细胞外囊泡由生物体自身的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理论上不应引发免疫反应,但实际应用中,EVs的免疫原性仍需仔细考量。EVs的大小、组成、剂量和生物分子冠的成分都可能影响其免疫原性。因此,在开发EVs相关产品时,需要通过严格的实验验证其免疫原性,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细胞外囊泡的脂质膜能够保护其内部的生物活性分子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对于一些易降解的分子(如RNA和细胞因子)尤为重要。这种货物保护机制不仅提高了EVs的递送效率,还确保了药物的稳定性和活性。未来,通过优化EVs的膜组成和结构,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货物保护能力,从而开发出更高效的EVs药物递送系统。

总之,细胞外囊泡这个微观世界里的“小巨人”,正在逐渐展现出它们的巨大价值。让我们一起期待它们在未来医学中的精彩表现吧!


参考资料

[1] The physico-chemical landscape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2024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力行楼C栋1层

联系电话:0898-66892503 

微博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