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读古诗词,学过日子 ——我校举办东坡文化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5-04-23点击数:

4月19日上午,由我校语委办、宣传部、图书馆和团委联合组织的筱海人文讲堂第2讲“读古诗词,学过日子——在诗词中发现生活美学的N种打开方式”东坡文化主题讲座在图书馆7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海南师范大学杨若虹副教授与师生共话东坡智慧,近百名师生现场参与活动。

杨若虹副教授授课现场

 杨教授以余光中、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开启了当天的美学探索之旅,为大家解析生活美学的内涵,并通过“自然、日常、精神和哲思”四重维度,带领师生在诗词意境中品味生活滋味,在原创摄像自然景观中领会生活中的美学,在师生互动中激活文化传承。

 自然为镜:在解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时,杨教授分享了自己拍摄的落日余晖,鼓励大家要沉浸式观察生活,捕捉细微之美。在解读《西江月》时,借苏东坡“醉眠芳草”的洒脱之念,杨教授建议那些困于职场竞争、生活琐碎的现代人不妨效仿苏东坡,走进大自然,与自然共情,消解内心的焦虑。

 日常生趣:“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杨教授解读《食荔枝》时,我们似乎品尝到了美味的荔枝。赏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时,“牛衣古柳”的意象,让我们想起那段旧物承载的岁月记忆。杨教授建议大家通过旧物改造,赋予其情感价值和仪式意义,让平凡时刻成为精神锚点。

 精神突围:在解读《定风波》时,杨教授通过“莫听”“吟啸徐行”“一蓑烟雨”等关键词,让我们体悟到苏东坡的豁达心态,也建议我们在困境时可以学习苏东坡的“转换思维”,将困境视为自我成长的契机,勇于探索,敢于挑战,与风雨共舞。

 哲思观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解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让我们领悟到宇宙生命的永恒和个体生命的短暂,教会我们接受生活的阴晴圆缺与悲欢离合,寻求平衡之道。

杨若虹副教授解析苏东坡诗词

 杨教授对苏东坡的生活美学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践行生活美学的建议:一是要保持好奇与热爱,提炼生活诗意;二是要在风雨兼程中修炼从容美学。同学们分享了各自生活中“像苏东坡一样发现诗意”让自己获得美好心境的瞬间,有一位同学分享他在结束志愿者活动后,看到雨后彩虹的场景;另一位同学喜欢下雨时拉开窗帘看雨落下,听见雨滴的瞬间;还有一位同学喜欢空闲时去商场逛逛,休憩时观赏街边景象的时刻。

 最后,杨教授分享了“化苦为甘、忙中偷闲、超越得失、诗意生活”的十六字生活箴言与实践建议,并总结到苏东坡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便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美的追寻与对心灵的滋养,始终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归途。”

海南师范大学杨若虹副教授

这场讲座是语言文字工作与美学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尝试,以东坡诗词为媒,通过声韵美、摄像美、哲思美的多维度浸润,让师生在品读经典时真正实现“以美润心、以文化人”。今后我校将持续推动中华经典语言文化在校园里的传播与传承,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文字特色活动,助力书香校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