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海南省医学科学院与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举办基础临床协同创新交流会,通过学术分享、平台展示与研讨,搭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桥梁。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邹卫国,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徐剑、院长李琪出席交流会,海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程金科、综合部、科研部负责人、第一附属医院分管教学、科研、医疗副院长及双方基础临床专家60余人参会。
海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程金科教授主持开幕式

海南医科大学副校长、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邹卫国致辞
开幕式由程金科教授主持,邹卫国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此次会议,不仅是海南省医学科学院与附属第一医院的见面交流会,基础临床协同创新交流会,也是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工作的现场办公会。在医院新领导班子基本组建完成之际,马上联合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召开这次交流会,体现了新的领导班子对于开展基于临床的科研工作的重视。我校在校党委和陈国强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改革进程蹄疾步稳、成效显著。在此进程中,海南省医学科学院通过实体化运行,建成多个核心科研平台,引进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形成了高水平研究队伍。这不仅为深化学术交流提供了契机,更成为推动基础与临床科研协同创新的重要纽带,他指出,自贸港全岛封关进入倒计时,医学领域需紧抓机遇,立足海南实际,聚焦地方病、热带病及海洋药物研发等特色领域协同模式深化合作,同时要杜绝科研浮躁之风,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携手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徐剑致辞
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徐剑阐释了医院内涵式高水平发展路径,他谈到陈国强校长在调研一附院时曾强调要着力推进临床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时夯实教学根基,实现医、教、研协同发展。医院迫切期望在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学者、PI的引领下,依托医科院支持,将发现的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假说并加以验证。他指出,医院已尝到临床科研结合的“甜头”—自主培育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成功引进优秀青年人才。为实现研究型医院转型、提升医疗服务“自然指数”水平,医院必须借力医科院,赋能全院青年医护工作者成长,推动医院实现内涵式高水平发展目标。



交流会上,双方专家就具体研究方向与合作模式进行了专题分享与深入研讨。李琪院长分享了医院呼吸医学中心科研情况,于海龙副研究员分享了重大疾病相关离子通道研究现状及前景,黄雄高副院长分享了医院眼科科研情况,何佳成副研究员分享了海南新药研发与转化中心介绍,马燕琳教授分享了医院生殖医学科及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科研情况,何晶晶副研究员分享了实体肿瘤微环境与T细胞治疗,何祖平教授线上分享生殖干细胞的分子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周平主任分享了医院肿瘤中心科研情况,谷浩研究员分享了造血和白血病发生的代谢和微环境调控,郝新宝教授分享了医院血液病中心科研情况,王丽君研究员分享了骨骼系统发育和再生修复,程少文主任分享了医院创面修复科与急症创伤实验室科研情况。




活动结束后,徐剑书记和李琪院长带领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生实地参观海南省医学科学院科研平台矩阵,深入了解了动物科学部、影像分析、流式细胞分析、高通量药物筛选、蛋白组学分析、代谢组学等技术平台,纷纷表示海南省医学科学院以超常速度迅猛发展,已构建起覆盖生命科学研究多维度的高水平支撑平台,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生要抓住交流机会,与高层次科研人员积极合作,依托医科院的完备科研条件研究临床样本,为解决临床难题提出更有效的方案。

此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积极促进了海南省医学科学院与第一附属医院的交流合作,为充分发挥医科院龙头作用,带动附属医院临床科研发展提供基础。下一步,医科院将与各附属医院加强交流,积极推进我校基础临床协同创新中心的实体化建设,持续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与临床的交流合作,为海南自贸港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海南医科大学基础临床协同创新交流会上我校副校长、医科院副院长邹卫国致辞,附全文(根据录音整理):
大家好!刚才看了会议日程。此次会议,不仅是海南省医学科学院与附属第一医院的见面交流会,基础临床协同创新中心交流会,也是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工作的现场办公会。在医院新领导班子基本组建完成之际,马上在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召开这样一次会议,体现了新的领导班子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这次交流意义重大,非常及时。我谨代表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对于附属医院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过去一年多接近两年的时间里,在学校党委和陈国强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推进了热辣滚烫、波澜壮阔,同时又很平稳的改革,取得系列“破天荒”的成果。改革的目标是促进海南省高等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上个礼拜,国家宣布海南自贸港全岛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封关。为何选择这一天?要知道,这天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日子。选择这一天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节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国家战略考量。同时,去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海南视察,今年我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12.17讲话精神展开了深入学习。去年12月17日视察,今年12月18日开始封关,这个是不是时间上的巧合?我想不是一个巧合。从时间安排这个细节就能看出,党和政府对于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高度重视,是真正的国家战略布局。从这个高度出发,推进改革,建设好海南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发展好海南的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是关乎国之大计的要事。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将学校和医院建设好,是实实在在的,是具体的,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过去一年多的改革已取得系列阶段性成果。国强校长多次强调,学校更名与博士点申报工作很重要,但是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学校的内涵发展,实则在于实现海南省医学科学院的实体化良好运行。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自去年 10 月开始试运行,到今天大半年时间过去,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已基本步入正轨。已经成功搭建了质谱平台、流式平台、影像平台、药筛平台、动物实验平台等,并且各平台的主管均是来自全国一流高校或科学院担任过平台主管的骨干人才。与此同时,去年我们引进了三十多位 PI(学术带头人)以及六十余位青年骨干,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与地方性高校甚至头部高校相比,这支队伍的实力十分突出,其人才效应将逐步放大,对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人才聚集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才聚集并非仅仅依靠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就能实现,它需要核心人才的引领,一群有使命感的人形成人气汇聚的氛围。正所谓 “凤栖梧桐,群贤毕至”。就如同当年的延安,条件艰苦,却吸引了中华民族众多优秀儿女的汇聚。
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医院亦是如此。学校改革向医院推进,如今医院的发展同样需要人才。医院人才聚集除了需要有优质的科研平台,同样需要具有代表性的人才的引进,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医科院与医院的合作能够有力促进医院的人才引进工作。近期,徐剑书记与河北三院的薛鹏教授已基本达成工作意向,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即引进人才的科研工作在医科院开展,临床工作以及临床相关研究在医院进行,打造协同创新中心,将医科院、医院以及学校校本部紧密连接起来。这种模式有望吸引一大批既懂临床又懂基础研究的有志于干事创业的人才投身学校与医院的建设,开展各类研究工作,促进协同发展。
除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同样不容忽视。各个科室要积极将自己的学生送出去培养,借助医科院的平台进行培养,在临床实践中悉心指导,在科研方面提供支持。我们这一代,尤其是五十多岁乃至六十岁的老科主任们,要有培养年轻人的胸怀与意识,让他们拓宽视野,了解前沿动态,从而推动科室长远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毕竟是一所地方性医科院校,所处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不能太过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与地方特色,坚持目标导向。海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及海南省医学科学院,都应当围绕地方性疾病、热带疾病以及海洋药物研发等急需领域开展研究。这同样需要医院和医科院的通力协作。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医院在发展科学研究、开展科研工作时,切不可急功近利,不能为了追求指标而制造一些毫无意义的 “灌水” 成果,更不能请外面的公司代做科研。这些行为不仅不应提倡,还必须坚决反对与打击。各科室应当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循序渐进开展研究。同时,要加强与医科院的联系,尤其是与医科院的学术群体以及目前正在建设的几个中心加强合作。
本次交流会意义重大,希望双方能够深入交流。一方面,附属医院可以全面梳理科研工作,各科室之间加强沟通,明确需要学校以及医科院支持的事项,并形成清晰的清单。另一方面,医科院也要进一步密切与医院的联系,携手共进,共同发展。
最后,预祝本次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谢谢大家!